一、前言 世间上的一切学术,大致可以说,都是在为人类谋求幸福,希望能够解决人类生产上的困难,使人类活得自在与安乐。文学、艺术、哲学等,虽然与人们实际生活好像没有关系,但它们却使人们的精神有了安顿。
人,毕竟不只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一面,物质的需求容易满足,只是社会安定,就不会有问题;精神上的满足就不容易了,尤其是,人人都有一个精神的难题,不易得到解决,便是生与死的问题。由于生,才有人类世界,从而能够感受到一切的兴趣和快乐。所以,生是好的,相信每个人都愿意生。但是,生却不是长久的,人的生命,只是短短数十寒暑,数十年过后,就将面临死亡。想到死,万般的雄心,都会冷却下来。虽然死不好,可是就有生有死,凡有生有死的,就无法避免死。不能没有死,但人却是不愿意死,希望能长生;于是,便想到,死后是否还存在?人们在世间的学问中,找不到能够解决生死的方法,自然就会趋向于出世的宗教。
世间的学术有多种,而各有不同,宗教也是一种。目的,除了佛、道、耶、回等较大的宗教外,还有许多新兴的宗教。在这许多大小不同的宗教中,究竟哪一种宗教的主张正确?能使我们对生死的问题获得圆满的解答?由于感受到生的无靠,和死的无从,多数的宗教,皆主张信仰神,把解决不了的生死问题,寄托在冥冥不可知的神(上帝)那里,将神想成是万能的,甚至把宇宙人生、和一切都想成是上帝所创造的,却不知上帝的父母是谁?上帝今年几岁呢?
佛教是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它强调智慧的重要性。有智慧的信仰,就是智信,而非迷信。人的生死问题,必须在智慧的观照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对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依此人生观,去做人处世,便成可以减少错误,并由此而消除了因错误所带来的困难。
二、缘起虚幻的世界
佛法,对世界是持怎样的观点呢?世界与人生,以佛法的眼光看来,是虚幻的,并非实有;是以众缘——各种因缘、条件的配合而有。这众缘的本性可以想知是空的;因缘是没有实际的。
那么,依此缘起的人生世界,怎样有可能是实在的呢?缘起的本性是空,缘起的一切应该也是空的,如果是有,那就犯了因果律,煮沙也能成饭了。所以,缘起而有的人生世界,不是真有,乃是个幻有。我们感觉到有山河大地、众生和一切,这是我们的忘觉,正如人在睡瞑中作梦了,在梦中,就不知所梦是假。如今,既然知道了一切是忘、是假的,就不可执着了。人生如演戏,分配到演什么角色,就去演,因为戏是假,角色的好坏,和真正的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一场戏,演过就算了。
因此,不必去计较人生的是非得失,安于自己的人生。生于富贵的人,就以富有的方式生活;生于贫穷的人,就以贫穷的分式来生活。富贵好,贫穷同样也好,如果觉得不好,那是我们起了别心,去执着计较,不知是假戏所致;剩要欢喜、感谢,死也要欢喜、感谢,因为死使我们可以从世上完全休息了,不也很好吗?……
三、空的人生
佛法的要点在“空”,一个人能够真正的了解空,才算是进入佛门,从对空的了解中,也就可以培养出旷达的人生观:不执着,随遇而安。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世界,有好的,也就有坏的;反之,有坏的,也一定就有好的。为什么我们不看好的一面,偏要去看自己不喜欢的、坏的一面呢?而好坏又是不一定的,端成为好的了。但,究竟说来,好坏皆无实性,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能够进入佛法的空,便可免除这些是非执着。空就无我、我法。人们所以有烦恼痛苦,都是“我”在那里作怪有我,就执着我,于是,私心便生了:这是我的,你不能拿去!你不能破坏到我的面子……。但是,自己有我,别人同样也有我,他也会为他自己打算,如此,争端便发生。所以,国家、社会皆你争我夺,人类世界不免战争,这都是为着虚妄不实、非有、非我的我所引起。佛法讲空,就是要人人无我;无此虚幻假忘的小我,回复到常乐我净、众生一体、万物同缘的大我。如此,人类世界才有安和的时候。
有人会怀疑:空是消极的。其实,既然是空,空就无形相,也无名称,那里会有消极这个东西呢?因此,从空所产生的人生观,并不是消极的,它具有:1、自由性的,人生是解脱、自由自在的;2、主宰性的,宇宙万物的主人,就是我们自己,不是神上帝;3、创造性的,人有创造的自由和能力;4、中道性的,无依无着,所以能不偏有,亦不偏无。
1、 自由自在的
为什么说:人生是解脱、自由自在的呢?因为,人生的一切是空,而为有所束缚,不知有乃幻有“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般若心经之文)。空的如何会束缚我们呢?
在中国禅宗史上有一个故事:四祖道信未开悟以前,曾去拜访三祖僧璨,向三祖说:“请和尚慈悲教予我解脱的法门。”三祖问:“谁缚你?”四祖答:“没有人缚我。”三祖便说:“既然没有人缚你,如何向我求解脱呢?”(见景德传灯录,大正藏五一册二二一页下)。因此,人本来就是解脱的,由于无知迷惑而不觉;假使有束缚,也是自己找来的。
有人会说:没有呀!我怎么会去找来束缚?譬如:妄想一大堆,停止不了;烦恼来的时候,要不烦恼也做不到,这岂不是妄想和烦恼将我束缚住吗?可是,请问:妄想和烦恼从那里来?答案是:从自己心里来。这就是了,知道妄想、烦恼不好,但我们偏要去妄想、去烦恼。或者说:我也知道不好,就是断不了呀!其实,妄想、烦恼如流水,断如刀以刀断水、水更流,不是断得了的。那么,要如何呢?心不生妄想、烦恼,不就好了。可是,我也知道,就是做不到呀!为什么做不到?有人叫我们做不到吗?做不到的是自己,做得到的也是自己。如果,真的做不到,就跟它去,看看妄想、烦恼是什么?为什么怕它,被它束缚、所左右呢?
佛法是讲究心物一如的,因为,心和物并非是两样东西,而是一体的两面。这体还是空的,所谓“本来无一物”,本体既然是空,心物便是虚妄的了,所以能够不着于心或物,不着就没有束缚,三千大千世界,只是缘生性空,有什么会束缚我们?就是有,也是自己束缚了自己;当一个在太阳底下走路的时候,地上就会有自己的人影,这影是从自己身上呈现出来的,不要怕呀!如果有人看到太阳下自己的人影,便把它当作鬼,以为鬼跟着自己,这不是很可笑吗?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教理。
但,谈到心,话就多了。对佛法有些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人有个妄心,又有个真心,凡夫所知道的,只是妄心,我们随便问一个人:什么是你的心?你的心在那里?他除了指心脏是心之外,便是说:我这个会思想的,便是心。但在我们,尤其是看过《楞严经》的人,就知道,他识错心了。那个,不是他的真心;那个正是生死的根本,人生之有烦恼痛苦,和轮回六道,都是那个东西所带来的。然则,人的真心在那里呢?楞严经里,阿难尊者七处认心皆不得——就是说心在身内、在身外、在身体的神经系统里、在内外明暗之间、在思想里、在身心的中间、在无着的地方。结果,都被佛所否定。
如此,心在那里呢?其实,心何尝不在那里,什么不是心?心也没有内外之分;有内外之分的,乃是有形质、有阻碍性的东西;有形质和阻碍性的东西,便是物质。心是不是物质呢?当然不是,既然不是,就没有阻碍,所以心没有内外之分。内里是心,外面也是心;我是心,你也是心,尽一切无非是心,因此说:三界唯心。我们不可读到楞严经,看到阿难在找心,自己也就跟着去找心。那便成了鹦鹉学语,或骑牛觅牛了。佛经里已经告诉了我们:三界唯心。还有什么不是心的?真心是心,妄心亦是心,水波当然也是水呀?要找心,那个能找的,不就是心吗?心为一切主者,不是心,怎能去找心?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心——都是我们自己。因为,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时候,他就敢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总之,三界唯心,所以没有束缚,人生本来是解脱一切,自由自在的。
2、 主宰的
但是,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不能解脱,不能自由自在呢?这就是不知万法唯心。由于无明妄动,而将如如的一真法界,先分为欲、色、无色三界,然后再三界化为万法;有了各种差别的法,内心便因之建立价值关系: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不知是虚妄,内心的见解是错谬,以此自缚缚人,形成习气,越转越深。这都是识——依妄心思想才是的。
可是,三界因我们的心而有,万法也从我们的识所变现。下地狱,是自己跑去的;上天堂,同样也要自己去。自己便是主宰,宇宙、万物不是神——上帝所创造,是众生的心识共业所感现。因为人自己是主宰,人的命运也就操在自己手里。一个佛教徒不要去找算命看相的,被算了命,看了相后,就认为自己的命运如算那样,不感再有所作为,那就枉费他的信仰了。人的命运,虽然算得出,却是可以从我们的行为中来改变的。明朝袁了凡的故事,可能有很多人知道,他在“了凡四训”这本书里,谈到了他改变命运的经过,便是一个好的例子。所以,命是不可以改的,但还有一个运可以转。
3、 创造的
由于人自己是主宰,所以就能创造、有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好好的创造。创造便是人的生命;宇宙万物,生生不息,那也就是创造。
为什么要创造呢?我们来看这个世界、社会、人类或自己,是否都完美呢?不是。创造的意义,就是要使这个世界,乃至自己,能够从缺陷变为完美。
再以人生来说:本质上是空的,既然是空,人生便应该是解脱,有着无限的自由和自在才好;但是,为何我们感到有束缚,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人最初的一念无明,反其根本的解脱而行,种下了束缚的因缘。如今,要返本解脱,便必须再创造解脱的因,等到因缘会合,人才能恢复本来的自由与自在。所以,成佛不是口说就行的,也不是懂得佛理就可以,不然,佛经里已经告诉了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既然没有差别,众生就是佛;你是佛,我也是佛。可是,佛有六度万行,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智慧无碍、大慈大悲……种种的德性,我们有吗?没有!因此,必须经过修持,具备了佛的一切美德、能力,才能称为佛;否则,只是名字佛,有名无实。
所以修持也就是创造,创造成佛的生命。不懂自己必须创造,人类、社会、世界,更需要要创造;诸佛菩萨所以要度化众生,庄严佛土,就是在此。创造才有进步,理想才能实现。
4、 中道的
我们所生产的世界,是相对的。相对的意思,就是表示两样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譬如:日与夜、水与火、有与无、动与静、善与恶……等等,世界人生能够生存,便是靠此对待。不然,如果只有白天,白天人们就必须工作,没有夜晚可以睡觉休息,如此,人岂不是要工作至死?只是火,没有水,人会热死;反之,有水没有火,人也会冷死。说起来也奇妙,这两样完全不同性质,如水火的互不兼容,何以能同时存在?互相间的矛盾如何能统一,而相安无事呢?就是靠着平衡,两方面皆平量,不能有一方面较重,否则,就会出毛病。
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因此,无论大、小乘的各宗各派,皆以之为弘法的基本义理。但是,各宗派对中道的解释并不尽相同,如小乘所说的“八正道”,中观派主张的“八不中道”,法相唯识宗的“唯识中道”,天台宗所立的“三谛说”等,各家所诠释的观点不一,但都不失佛陀最初所说的中道思想,其中以“八不中道”最为浅显易懂。 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不,主要在破众生的自性执,也就是说,缘起的诸法,其当体性空、不可得,但是凡夫、外道及有所得的行者不能体认一切法空,总执有实在性的法,从常识上的实在,到形而上的实在,不能超脱自性妄见。此自性见,在时间上,即有常见、断见;在空间上,则有一见、异见;在时空的运动上,则有“去、来执”;在法的当体上,则有“生、灭执”。此生灭等八计是众生迷失的根本,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不相应,于是龙树菩萨开立“八不”,以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执,而彰显无所得的中道。因此,古人说:“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因此,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认识世间生灭、差别的万法,一一皆具足常住不灭的中道真理。能够如实认识世间实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所吹动,自然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佛法。
四、结论
作为一种人生观,依据中道原理,就要远离对任何二元对立两边的执着,度一种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中道的人生,不落两边,不走极端。既不听天由命,也不主张人定胜天;既不纵欲享乐,也不禁欲苦行;既重视生,也关注死;既讲自利,也讲利他。正确认识和把握这种中道观是获得幸福生活和永恒快乐的条件和保障。所以,人生的意义,不是在于短暂生命中,获得现象界幻妄不实的物质享受,而是应该透过虚伪的现象界,借无常的假我,亲证本性的真我;谋求取消人生生死轮回的苦恼,展现人生永恒、快乐的另一面。这就是佛教缘起性空、中道实相的人生观。 上述对人生观的追究探讨还属于较深层次的佛教理论层面,实际上,佛教的人生观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也无疑将对世界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突出强调并实践中道人生观十分必要,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从物质到精神、从生产到消费、从个人到社会都需要恪守中道,因为过犹不及,一种均衡的状态是人类生存的最佳状态,是人类追求的最深层目标,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如,自由是人类前进和进步的光荣旗帜,人类常常为自由而战。但到底什么是自由?却并非清晰可见。人类往往因误解自由而偏离了自由的轨道,或者走向自由的反面。自由不是没有约束,而就是身心达到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处于中道的人生观。再如,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盛行,人们没有节制欲望的观念,导致纵欲过渡、浪费过渡,成为环境危机、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如果抱有一种中道人生观的概念,懂得平衡和适度的道理,用中道人生观的文化取代消费文化,就能还社会以健康和清静。又如,当今世界宗教极端主义盛行,导致宗教不容忍,引发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能恪守中道人生观,就会远离极端。可以说,没有主张均衡适度的人生观,就不会有真正和谐和平的美好社会和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