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佛教
修行与实证 首页 - 佛教 - 修行与实证
佛法解脱的原理不离止观

 

    修道位的行人,傻傻的吃、傻傻的做,悬于眼前的要务只是观照空性;悟见不稳、不解空义的凡夫,则是斤斤计较是非对错,无暇修观修止。

    修行──先化解观念的罣碍,然后透过禅定,化解心态的罣碍,如是而已。

    一般研究佛学者,大都倾向关注客观实相论──也就是重视外在现象的缘生即无生;然而,对修行人更重要的,其实是主观心性论──也就是观照内心,生灭当下即是不生不灭的体验。

    定中修观有两种,一种是缘抽象概念而观三法印,另一种是缘具象感触而观三法印;前者以文字为出发后衍生种种法义,从而给予潜意识深深的暗示,后者起于日常生活的感触,继之深思之、观照之、究明之,从而深深烙印在心坎底。缘「抽象概念之修观」虽能坚固正见、加强定力,对烦恼没有连根拔除、破解的力量;缘「具象感触之修观」由于发自于情意上之感触,所以能立即摧散感性之执着,修观者每能当下体会身心脱落、无碍轻安之滋味──此刻堪称「定慧等持」,有别于因行之「止观双运」。顺此以往,不断地恒修止观,粗巨的烦恼一一化解,微细的烦恼也会随着行者的精进,逐渐的止息,终于到达涅盘,自知自觉自作证:身心脱落永不退转。

    与定心相应的缘起正见」是指行者在经过闻思的历练之后,已能贯通缘起思想,这时他可以很快就捕捉到「空」的图象,不再像以前须要数数思维才能在心中浮现「空义」。由于他几乎已能不透过思考便可立即掌握空之概念,所以他的心念散乱、掉举的情形会显着地减少并开始脱离以文字、言语为对象的思维,进入一种以具体生活和具体事物为对象的观察阶段,自此行人对「缘起」的认知,也将逐步由抽象的理解,变成具体的感触;由记忆、捕捉经论的奥义,变成生活上的体会。随着「空见」与生活的愈趋统合,这时一种「高峰经验」便会不时地出现。直觉一切的事物,就是自己之全体,对于身旁周遭的人,甚至一花、一草、一木都涌起无限的慈爱、崇敬与庄严感;深刻一些的,更宛如脱落身心一般地无碍、清凉、空灵、明朗、不动、不取、不舍、不厌、不怖……。心智无拘无滞,一切经论所说,恍如在描述内心境界,自肯自得,不疑不惑。

    真实世界在其‘如’中显示自己

    当我们试图考虑禅宗和虚无主义的问题时,尼采的这种观点有何意义呢?尼采指责寻求上帝和在虚无的意识深处安置上帝是一种伪造。禅宗也严厉地训诫人们不要寻求佛和设立佛。‘不要向外觅佛’是禅宗始终强调的观点,但‘外界’几乎并不意味着只是空间的外界。即使在自我的内部,在一种内在的虚无深处寻找佛,这‘寻找’本身就已经包涵了一种关于自我本身的外界的意义。因此,‘不要向外觅佛’的意思是根本不要寻找佛,无论是在内界还是在外界,因为只要寻找佛,真正的佛就无法自我醒悟了。这就是临济所说的,‘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摄;你若求祖,即被祖魔摄;你若有求皆苦,不如无事’的道理。这就是他说:‘求心歇处即无事’ 的道理。

实用查询:
〖IP地址〗〖万 年 历〗〖在线地图〗〖天气预报〗〖查身份证〗〖列车时刻〗〖福利彩票〗〖车牌查询〗〖周公解梦〗〖电视节目〗〖时间校对〗
常用软件:
〖腾讯QQ〗〖下载工具〗〖系统工具〗〖应用软件〗〖图形图像〗〖媒体播放〗〖行业软件〗〖游戏软件〗〖编程开发〗〖杀毒安全〗〖霏凡软件〗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佛教万年历 | 投稿邮箱

Copyright 2009 空相寺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熊耳山 邮编:472123 电话:0398-3788852 (客堂) 信箱:kongxiangsi@126.com damo2000@126.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豫(2023)00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