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首页 - 佛教 - 佛教史话 -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问: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答: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2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我们可以推断,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细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26年在位)同时的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年在位)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18人来到我国咸阳。阿育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约在公元前250年,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前来中国很有可能。另外,也有认为宋玉《高唐赋》和《史记·始皇本纪》中的“羡门”即沙门的,但因无译述学说传世,无从确考。
  问:佛教最初传入的年代既是传说纷云,很难考定,为什么一般公认是开始于汉明帝的求法呢?
  答: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这个寺据说也是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根据这个传说来看,佛教的传入中国虽不始于汉明帝,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可以说是始于汉明帝年代。公元73年班超使西域,以后三十六国内属,西域道路畅通,当时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张衡(78~139年)写的《西京赋》就提到“桑门”(即沙门),可见那时佛教僧徒的存在已开始成为引起文人学士注意的社会现象了。
  问: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除了最初由陆路从西域而到关中之中,有无经由海路到达吴楚的可能?根据汉明帝的弟弟楚王刘英信奉佛教的情况来看,可以证明这一点。
  答:我同意这个看法。据史籍的记载看来,当时楚地佛教的传播比起中原,似乎更盛一些。
  问:中国佛教什么时候开始有自己的出家佛教徒的?
  答:中国很早就有了本国出家佛教徒,汉明帝听许阳成侯刘峻出家是最早的记载。但最初那些僧人仅是从师出家,剃除须发,照戒律生活,没有受戒的制度;到公元250年,来自中印度的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正式建立戒坛传戒,中国才开始有了如法的比丘。由于没有外国比丘尼到来,最初女人出家为尼的也只是剃发罢了;稍后从大僧受戒,还不具备完全的受戒制度。到公元429年,由斯里兰卡先后来了以铁萨罗为首的19位比丘尼,才使她们的受戒具备完全的条件;从此,中国才有了如法如律的比丘尼。
  问:佛经的翻译始于何时?
  答:佛教在中国的弘传是和佛经的翻译事业分不开的。最早的翻译,前面已经提到,摩腾、竺法兰在汉明帝时开始翻译过《四十二章经》,据说还有一些别的经。这就是最早的翻译。
  问:以后,汉代还有哪些著名的翻译家?
  答:在初期(公元二三世纪)的译师中,我们不能不提到安息国(在今伊朗一带地方)的安世高,月支国的支娄迦谶,康居国(在今苏联吉尔斯地区)的康僧铠、康僧会,和一位有月支人血统的最早西行求法之一的中国僧人竺法护。同时还有朱士行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由于他们的努力,不少声闻乘的和大乘的经籍被翻译的为汉文。
  问:这些译师所传译的经典有什么不同?
  答:他们中间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小乘学派,以《阿含经》和“禅数”之学为主,可以安世高为代表;二是大乘学派,以《般若经》和净土信仰为主,可以支娄迦谶为代表。两派同时并行。
  问:那时的翻译对后来的佛教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答:当时翻译事业还在初创时期,限于各种条件,还未能进行有计划的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而翻译文体也还没有能够确立,但是他们已经出色地做到了开辟园地的工作,为佛教在中国思想界树立了地位,并且扩大了影响。
  问:佛教传入后有不少人研习弘传,中国僧界出现过什么样的重要人物曾促进佛教的发展?
  答:佛教在中国的广大流行,开始于4世纪,当时中国僧界道安法师是一位重要人物,是起了很大积极作用的佛教领袖。他是我国最早的热心传教者,曾经派遣徒众到各地大弘佛教。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他努力寻求戒律,以补当时律藏不齐全的缺陷,并制定了当时全国风从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是由道安提倡并从他开始的)。他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他极力奖励翻译事业并第一次总结了翻译的经验。在他的主持下,翻出了许多重要经论,集中培养了许多学者和翻译人才,为后来鸠摩罗什的大规模翻译事业准备了有利条件。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
  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经得到大量的戒本,并且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可惜那些书已经失传了。之后不久,来自克什米尔的弗若多罗和昙摩流支,先后帮助鸠摩罗什译出了萨婆多部《十诵律》,这部律得到鸠摩罗什的老师卑摩罗叉在江西大为弘扬;佛陀耶舍(也是克什米尔人)在公元410年又译出了昙无德部《四分律》;奉佛音尊者之命,由斯里兰卡来到中国的僧伽跋陀罗译出了《善见律毗婆沙》5世纪初法显法师游历天竺,主要也是为了寻求戒律而去的。法显法师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求法者和旅行家,他的不朽的“游记”和其他方面的成就,可能容易令人忽视他最初求律的动机和这方面的成就。他除带回许多书籍外,并且带回了《摩诃僧祗律》和弥沙塞部《五分律》,前者已由他自己和迦毗罗国 (今尼泊尔)的佛驮跋陀罗译为汉文,后者则在他逝世后由佛陀什(克什米尔人)翻译了出来。另一位伟大的求法者,7世纪的义净,也是抱着学律的志愿而远游的。他带回了而且译出一切有部的11种著作,从而使律藏大为完备。因此汉文译出的律藏有《四分律》61卷,《一切有部律》157卷,《十诵律》61卷,连同各部的羯磨文和戒本及解释律文的诸论,先后译出而现存的约五百卷。后世中国高僧们关于律部的著作,现存的也有五百卷以上。至于中国比丘戒的传承,在南北朝时代,北朝传《四分律》,南朝是《十诵律》,及隋朝统一中国,政治上以北统南,佛教戒律也是这样,从隋代起,一直只传北方昙无德部的 《四分律》。藏语系佛教地区向来是传一切有部律,傣族地区则流传着与斯里兰卡、缅甸等国相同的上座部律,与《四分律》(法藏部律)同一源流。
  问:关于律藏翻译流传的历史的情况,听到上面所谈,已经知道大概了。请再谈一谈经藏和论藏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是从什么时代什么人开始的?
  答: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应该说是开始于5世纪初的鸠摩罗什。
  问: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比以前有哪些特点?对后来的佛教和中国思想文化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有着前人所未有的优越条件,那就是当时政府(姚秦)的大力支持和有在道安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一大批义学僧人的辅助。但是他的伟大成就是由于他有丰富的学识和持久的努力。这一位有印度血统在今天中国西北(新疆库车)出生的智慧卓越的大师,是中印两大民族共同的光荣。他和后来的玄奘法师是翻译事业中两大巨匠,他所译出的三百多卷典籍,不仅是佛教的宝藏,而且也是文学的重要遗产,它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上的影响非常巨大。在他的讲授和指导下,造就了成千的人才,使当时的佛教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发展。
  问:前面说过,罗什的翻译是有系统的,不知是属于哪一个系统?
  答:就佛学方面来说,鸠摩罗什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于对由龙树创立的中观系统典籍的介绍。由于他的努力,这一系的经论著作,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维摩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经》等,以及《大品般若经》的解释——《大智度论》,都传到中国来,为中国法性宗开辟了广大的基地 。其次,鸠摩罗什还译有声闻乘中的一部重要论著——《成实论》,起初与中观三论(或“ 四论”,加《大智度论》)相辅流行,之后逐渐形成了独立学派,在南北朝期间盛极一时,后人称为成实师。这一学派在声闻乘中是比较接近大乘的一系。
  问:鸠摩罗什后还有哪些著名的翻译大家,又是属于什么系统?
  答:鸠摩罗什的译业进行于公元401~413年间。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龙树、提婆的学说。罗什之后,重要译师来者相继,主要 经论不断译出。如觉贤于公元418~421年译出《华严经》,昙无谶于421年译出《大般涅槃经》,求那跋陀罗于443年译出《楞伽经》等。这些经典的译出对中国佛教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6世纪初菩提流支来华(508年)创译大乘有宗无著、世亲一系的论典,其中《十地经论》影响尤大,传习者形成地论师一派(分南北两道)。以后真谛三藏(498~569年)于公元546年来华,563年译出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释论》,564年译出世亲的《俱舍论》。566年到567年又重译《俱舍论》。真谛不仅是翻译大家,而且也是一位义学大师,来华日久,擅长中国语言,所译经论,随翻随讲,弟子记述成为义疏。传习之者称为摄论师及俱舍师。真谛到中国后二十余年遭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数十卷重要经论,形成中国佛教的重要义学派别,是罗什以后玄奘以前二百余年中贡献最大的译师。
  问:唐代玄奘是传译瑜伽学派的,真谛也是传译瑜伽学派的,对比之下,他们译传瑜伽学有什么不同?
  答:据玄奘所传,戒贤生于公元528年,可以推定护法约生于530年。而真谛生于498年 ,故真谛长于护法三十余岁。又真谛译有陈那著的《无相思尘论》(即玄奘译的《观所缘缘论》)和《解拳论》(即义净译的《掌中论》)。陈那是世亲的弟子而为护法之师。可见真谛是介于陈那、护法之间的佛教有宗大师。玄奘所传以护法的学说为正义,其门下传述以真谛之学及地论师之说为旧说或旧译。而称玄奘所传为新译,古人(唐灵润)归纳有14义不同。如旧译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新译则认为有一分无性(佛性)有情;旧译认为佛果理智不二 ,新译则认为理智各别(即分断、智二果);旧译于三性中遍计所执及依他起二性俱遮,新译唯遮遍计所执;旧译以缘起之本唯在第八识,新译则八个识及相应心所皆为缘起之本。又真谛译之《转识论》以阿陀那为第七识,新译则以为第八识。真谛所传之摄论宗更立第九识,新译则无此说。总之,新旧两译同属有宗,宗旨相同,因时代先后,各成一家之言,义解稍有差异,也很自然。但真谛所译传之学在隋唐之际的中国佛教界曾激起很大波澜,因而引起了后来玄奘法师到印度去深入研究的动机。真谛来华后至玄奘赴印前的八十余年中(546~627)印度佛学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最初护法和清辨兴起了空有之诤。接着月称和清辨又同室操戈而使空宗分成为自续、应成两派。月称又和月宫进行了长期的论战。护法的弟子法称也对祖师陈那的因明进行新的改革。学说总归是辨析日精后胜于前的,玄奘所承之学大体说来是较旧译更为精审的。
  问:你说到印度去深入研究法相瑜伽学的玄奘法师,是不是为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或“唐三藏”?
  答:是的。但“唐僧”、“ 唐三藏” 用在一个人身上却是错误的。唐是当时我国的国号,这两个名词用现代语来说就是中国僧人,中国的三藏法师。对佛教中人,这本来是常识问题,但社会上误解的人太多了,不能不解释一下。
  问:那么他的大概事迹请介绍一下好吗?
  答:对于人人都知道的玄奘法师,是用不着详细介绍的。这一位孤征16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三十国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的伟大旅行家,这一位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 、由留学僧而最后主持当时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席,受到了印度及西域各国国王和僧俗人民欢迎敬重的伟大的佛教学者,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业,译出经论1335卷(约五十万颂),他的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巨大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在佛教方面,而且在学术方面,都是非常重大的。他不仅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译传了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经》二十万颂也完全翻译过来;又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几乎全译过来。另外,他又独得印度一位罕有的佛教天才大师护法菩萨的秘传之作,如和会空有两宗的《广百论释》和编入《成唯识论》的护法正义,印度都无传本。由此可见,他实际上已成为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故在戒日王为他举行的18日无遮大会上,他高踞狮座,陈义立宗,无人敢出而与他对扬争锋。因此,大乘学者共尊他为“ 大乘天”(Mahāyānadeva,即“大乘的神”),为祖国赢得了当时两大文明古国间学术上最高的荣誉。百余年后,日本僧人金刚三昧(公元818年前后在华)游印时看见中印的僧寺中都 画有玄奘所着的麻履(即麻鞋)而用的匙、箸,以采云烘托,“每至斋日辄膜拜焉”(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三及《续集》卷二)。可知印度当时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当作佛的足迹一样敬重、供养了。一个学者在外国享到这样高的尊敬除了各大宗教的教主,历史上尚无第二人。直到现在日本佛教学者仍然认为玄奘法师这样的人才,只有中国这个伟大民族才能产生出来,玄奘法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问:历史上像玄奘法师这类人物,可否再介绍一二?
  答:再举法显和义净法师。前面提到,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65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录经典,历时多年,复泛海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经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亚)而后返国。时年已80岁,仍从事佛经翻译。他著有《佛国记》,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义净法师稍晚于玄奘,取道南海去印度求法,经时25载,凡历三十余国,寻求律藏,遍礼圣迹。回国后翻译经律五十多部二百多卷,撰有《南海寄归传》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法显、义净和玄奘法师一样,都是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艰险,为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鲁迅称赞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确非过誉。他们为我们伟大民族争得了荣誉,为灿烂的东方文化增添了异彩,为佛教的发扬光大建立了不世出的奇勋。他们是不朽的翻译家、思想家和旅行家,他们对祖国文化的发展和提高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问:除前面所讲的几点之外,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从事佛典的翻译弘传,还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
  答:中国汉语系佛教翻译事业持续了10个世纪(至11世纪),翻译过来的经律论三藏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余部,六千四百二十余卷,著名的本国和外国来的译师不下二百人。除前面提到的诸人外,如印度的昙无谶、佛驮跋陀罗、菩提流支,巴基斯坦的阇那崛多和施护,阿富汗的般若,柬埔寨的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以及斯里兰卡的弘传密教的不空三藏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通过这样多的人持久不懈的辛勤努力,把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系统的学说都介绍到中国来,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1954年中国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会议上,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在他的报告中说:“我国的翻译事业,是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我们的先辈在翻译佛经方面所树立严谨的科学翻译方法,及其所达到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并且奉以为典范”。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翻译事业,给灿烂的汉民族文化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世界上是无可匹敌的。它是我们足以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但是,我们还必须指出常常容易忽略然而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兄弟民族在创造全民族的文化中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出色的成绩,在佛教方面尤其如此。西藏在吐番王朝时期,由于文成和金城公主的下嫁,引进了盛唐文化和佛教的信仰,并创制了通用至今的文字。到持松德赞时期,迎请了印度当时最著名的显教学者寂护、莲花戒和密宗大师莲华生等建寺立僧,从事系统的翻译,同时又由沙州和向唐朝请去汉僧传授禅宗,讲经说法,到赤热巴中(即巴黎可足或彝泰赞普,815~836年在位)时,又迎请印度大德多人和西藏学者一起厘定译名,校正旧有译文,补译大量经论。公元10世纪以后西藏开始了佛教后弘期。直到1203年印度超岩寺及各大寺被入侵军破坏,三四百年间印度和西藏两地传法求法的大德往来不断。举其最著名者,如出生于孟加拉的阿底峡尊者(982~1053年),是印度当时学德最高的大师,于1042年应请至藏,创立迦当派。其学说为后来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所继承,创立了格鲁派(即黄教),遍传藏、汉、蒙广大地区。又西藏的玛尔巴曾三度赴印学法,创立了迦举派(即白教),此派在明代曾长期掌握西藏地方政权。世界知名的西藏圣人弥拉日巴即此派的第二代祖师。其余译经传法的大德难以备举。自公元8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五百年间,西藏译出的三藏经籍就已收入甘珠、丹珠两藏计算,部数五千九百余种,分量约合三百万颂,约当汉译一万卷。在藏译藏经中重译甚少,故实际内容大大超过汉译藏经。其中尤以空有两宗的论典以及因明、医方、声明的著作和印度晚期流行的密教经论,数量庞大,为汉译所未有。由于藏文翻译照顾到梵语语法的词尾变化和句法结构,因而极易还原为梵语原文,所以受到现代佛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另外,在清代曾进行满文《大藏经》的翻译。近代还发现西夏文《大藏经》以及回鹘文佛经的残卷。还有,我国的傣族文化一向不为人所知,解放后才发现傣族有非常丰富的傣文著作,其中即包含有南传巴利三藏的傣文译本。由此可见,我国各族文字的《大藏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极为罕有的巍峨丰碑,其中凝聚了多少世代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伟大气魄。这是我们可引以自豪的无价的精神宝藏。现在我国决定样勘出版《大藏经》作为整理古籍的重要项目之一。这是我们佛教界值得引以为庆的大喜事,也是国际文化学术界所衷心仰望、企盼已久的大喜事。


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问: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弘扬和传播,有哪些发展变化,又有哪些学术成就?
  答: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6世纪末至9世纪中叶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思想理论有着新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问: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请简单介绍一下?
  答: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问:这八宗各有哪些不同的主要宗义,想请您简略地分别介绍一下 。首先请问,三论宗为什么要叫“三论”宗,它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此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 》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问:什么是真俗二谛?什么叫中道实相?
  答: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问:瑜伽宗为什么叫瑜伽宗,它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问:什么叫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答: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著,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性 。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问:天台宗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 此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问:什么叫五时?
  答: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
  问:什么是八教?
  答:此宗从教理的内容上把佛教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级别,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藏教是声闻小乘教 。通教,通前小乘,通后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级名为通教。别教是纯大乘教,但分别诸法各别有碍名为别教。圆教是大乘圆融无碍、圆满无缺的法门称为圆教。藏、通、别、圆就是以从浅至深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从佛陀说法的机感不同,将佛的教法分为顿、渐、秘密 、不定四种,称为“化仪四教”。
  问:什么叫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
  答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问:贤首宗的主要教义是什么?为什么名为贤首宗?
  答: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7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问:五教是哪五教?
  答: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终极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问:什么是六相?
  答: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问:什么叫十玄门?
  答: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问:什么叫三观?
  答: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 ,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问:禅宗的教义是什么?禅是什么意思?
  答: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问:此宗是否也有典籍依据?
  答:相传此宗的禅法是在6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
  问:我曾见到过一些寺庙,都叫作某某禅寺,是不是禅宗在中国很兴盛?
  答:是的,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8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年)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年)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
  问:南宗后来的五家七派是哪五家七派?
  答: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年)和青原行思(?~740年)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名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以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问:听说参禅打坐可以健康身体,却病延年,是这样的吗?
  答:佛教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的作用的,但这不是佛教参禅静坐的目的。佛教修习禅观(包括各宗的修观)是为的制心一处,参究真理,以期显发智慧,彻见法性,此即所谓明心见性,解脱自在。至于静坐气功,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础,却病延寿,也不过是修习禅观实践中的副产品,佛教并不专门提倡这些并以之为目的。但初学静坐的人必需懂得这些调身调气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状态,避免禅病的发生,才能保证修习禅观的顺利进行。
  问:净土宗的宗旨教义是什么?
  答:此宗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问:此宗有哪些特点?
  答: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问:律宗,顾名思义是着重学习和研究戒律的宗派吧?
  答:是的。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问:戒律都有哪些内容?
答:简单的说: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这些在前面已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弛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 。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
  问:《四分律》是声闻戒,八大宗里为什么有小乘宗?
  答:《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家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放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 、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六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他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问:密宗的教义是什么?
  答:8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问:什么叫三密瑜伽?什么叫本尊法?
  答:本尊(istadeva)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yoga)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问:听了您的介绍,我对佛教八宗有了一点简单的了解。八宗以外,还有哪些别的学派?这既称为八大宗派,是不是还有什么小宗派?
  答:八宗以外还有以《俱舍论》为主的学派叫俱舍宗;专讲《成实论》的学派称成实宗。成实、俱舍都属小乘教,唐以后不甚流行。八宗之外若加这两派便成十宗。此外,还有弘扬《涅槃经》的涅槃师,专讲《摄大乘论》的摄论师,专讲《十地经论》的地论师。这些学派初兴都曾盛极一时,但为时不久便失去传承,或者汇入其他宗派。
  问:各宗派兴起后,在弘传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曲折变化?
  答:各宗的发展情况是不平衡的,发展变化也不一样。有的宗派初兴起时流传很盛,而后来渐衰,这就是三论宗。此宗经过陈隋兴皇法朗和嘉祥吉藏的大力弘扬,在隋、陈、初唐时,流传之广,几乎遍及全国,但以后便逐渐衰落。有的起初流传不广,后来却很盛行。如开天宗,此宗在天台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后,流传地区仅限于浙江东南一带,师资传承不绝如缕,一百多年后到荆溪湛然始号称中兴。有的宗派一直在发展流传,从未有衰歇过,这便是禅宗。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虽遭会昌之难,影响不大,一直传承下来,并有很大的发展。有的宗派绝而复苏,很多的宗派都是这样,在会昌灭法之前,各宗先后都已兴起,相比之下,虽各有兴衰的不同,但都同时流行于世。到9世纪后期唐武宗会昌(845年)年间灭法, 所有的经书佛像毁坏殆尽,各宗的章疏典籍大都丢失无存。10世纪时天台宗的著作又从朝鲜传回来,贤首宗的典籍也恢复一部分。所以从五代以来,天台、贤首二家又算复兴。其余中观、瑜伽以及密宗的许多著作流传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故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讲说,有复苏的趋势。总观诸宗历史,隋唐是各宗兴起和极盛时代,会昌法难后,除禅宗外,是诸宗衰亡时代。稍后有天台、贤首的复兴和禅宗的大发展,这可算是佛教复兴的时代,但也没有初唐中唐那样的盛况。自元代起西藏佛教传入内地,很受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间,而汉地原有佛教则不及宋时兴盛。有清一代,汉地佛教没有什么起色,仅可保持原有的余绪。
  问:唐末以来,佛教逐渐衰落,直到清代还是如此,但从清以来,佛教似乎有复兴之势,出了不少人才,不知近代佛教有哪些著名人物?
  答:近代的佛学提倡者首推杨仁山(1837~1911年)。为了培养人才和扩大佛典流通,便利佛学研究,他用了几十年的光阴,致力于讲学和刻经事业。他所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曾经刊印了由日本取回的我国已经遗失的性、相诸宗的重要著作,因而使性、相两宗的教义得以复兴。金陵刻经处同时又是讲学场所,谭嗣同、章太炎等都在那里听过他的讲,在他的培育影响下产生了一些佛教学者,其中特出的是欧阳竟无居士,专治法相唯识之学,他在南京举办的支那内学院,成为当时法相学的重要研究场所。与欧阳齐名的法相研究的提倡者有北京三时学会的韩清净居士。
  问:听了上面的介绍,了解这几位德高望重的居家大士对于近代佛教的贡献确实巨大,请略为介绍。
  答:近代高僧中著名人物有月霞、谛闲、印光、弘一、虚云等, 他们分别弘扬贤首、天台、净土、律宗、禅宗。还有积极从事整理僧伽制度,提倡僧伽教育,宣扬大乘精义,发扬佛教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是圆瑛法师和太虚法师。圆瑛是一位宗说兼通,禅净双修,精研《楞严》的大德,他热爱祖国、热爱佛教,一生讲经、建寺、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奖掖引导后学,不遗余力。太虚是一位教海渊深的佛学通家和弘扬佛教的积极活动家,在他的倡导带领下,涌现了一大批弘法的僧伽人才。他们对我国近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佛教自唐武宗毁法(844年)以来义学凋敝,达千余年;经过近百年中僧俗大德学者的努力而渐有起色,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和目前国外的佛教学术研究事业的兴旺情况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工作亟待进行。如何恢复我国佛教在盛唐时期波澜壮阔声华腾蔚的光荣地位,以与祖国当前的伟大时代相适应,还需要佛教界有识有志之士发大愿心,继承先德未竟之业,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以上就是中国汉族佛教各宗的兴起、弘传和盛衰。


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问:听了您的介绍,知道了汉地佛教的大概轮廓。不知我国西藏佛教是什么时期传入的,是经什么人弘扬起来的?
  答:我国藏语系佛教开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sroñbtsangam-po)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Bhrikuii,藏名尺尊khri-btsun)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thon-misambhota)等16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8世纪中叶藏王持松德赞(kbri-sron-lde-btsan)迎请莲华生(Padmasambhava)由印度入藏,折服了原来盛行的本教(Bon-po),佛教于是得到了弘扬。
  问:后来发展的情况怎样?
  答:莲华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据现存的登嘎尔目录(布敦认为是持松德赞王府所编),当时译出的大小显密经律论有738种(内从汉文转译的32种),故当时佛教流传是很兴盛的。但在9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曾有一段时间(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11世纪时有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Atisa)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同时藏族比丘仁钦桑波(rin-chen bzan-po,宝贤)等翻译了很多的经论。西藏史上称朗达玛灭法之前为前弘期,之后重兴的佛教为后弘期。此后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1203年印度比哈尔省的佛教各大寺庙被入侵军全部毁坏)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来到西藏的很多,传译事业因而很盛,藏文《大藏经》近六千部中绝大多数是直接由梵文翻译的,少数是从汉文转译的。因此,印度后期佛教的论著保存在藏文藏经里的,极为丰富。尤其是因明、声明、医方明等论著数量庞大,非常重要。西藏的佛法以密教最为普遍,最为突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显教方面,西藏格鲁派(黄教)各大寺都推行以因明、俱舍、戒律、中观、瑜伽(现观)五科佛学为中心的教学制度,从玄奘、义净的记载来看,可以说这是继承了当初印度那烂陀寺遗留的学风和规范。
  问:前面提到过我国还有巴利语系佛教,其弘传情况怎样?
  答: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方佛教国家(泰国、缅甸等)大致相同,都属巴利语系佛教。因为他们直接读诵巴利语文经典,所以用不着有翻译之劳。那里,若干世纪来能保持如法如律精进修学的原始佛教的优良传统,还是值得欣喜赞叹的。
  问:汉语系佛教有许多宗派建立,藏语系佛教是否也有不同的宗派?
  答:藏语系佛教先后也有不同的宗派产生 。由于传承、传译、讲说和依据的不同,也逐渐形成了若干大小的教派。有从前弘期传承下来的宁玛派,有阿底峡传给敦巴一系的迦当派,有玛巴译师传给弥拉日巴一系的迦举派,有卓弥译师传给昆宝王一系的萨迦派,有由宗喀巴改革创建的格鲁派(又名嘎登派)。此外还有些传布不广、影响不大的派别,如觉曩派、希结派、觉宇派、霞鲁派等。这些教派,各有他们自己特殊的学说和修持方法。尤其是格鲁派,是14世纪末的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继承上代的传承,在学说上加以整理和发扬,在僧伽制度上加以整顿和改革而创立的教派—— 黄教,在当前蒙藏族地区最为盛行。
  问:巴利语系佛教在我国是否也有派别的不同?
  答:中国巴利语系的佛教也有几个不同的派别,但这些派别只是在持戒律仪方面要求有所不同,而不是学说教义上的派别。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问:佛教传来中国将近两千年,思想体系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可说是学术成果灿烂辉煌,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起过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答: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他们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问:佛教对文化艺术有什么样的影响,比如说,对中国文学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答: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被纯粹地为着文学目的而研读着。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刻印了一部《百喻经》。这部经所叙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译为语体文发表在今天的报刊上,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的、完全新的东西——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创作。
  问:佛教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所影响已如上说,但不知对中国文体的变化起了哪些作用?
  答:为佛化普及的目的而盛行于古代的歌呗产生一种特殊的文学——变文,这就是把佛经内容演为便于讲唱的通俗文词。敦煌石窟发现的各种变文,都是文词酣畅想像力都非常丰富的大众化的文艺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所自。此外还有由禅师们的谈话和开示的记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朴素而活泼自由的口语文体,后来被宋明量学家仿效而产生了各种语录。此外还有音韵学,如过去中国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总之,佛教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
  问:建塔造像,大家知道,多数来源于佛教,佛教在这方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闻名的,可否请重点介绍一下?
  答:随着佛教的传入,建塔造像的艺术很快地便风行于中国各地。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都是在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4世纪到6世纪,全国各地都有壮丽的塔寺建筑。世界闻名的佛教石窟寺,如敦煌、云冈、龙门以及其他同等重要的石窟寺——这些古代雕塑壁画艺术的宝库,西至新疆,东到辽宁,南到江南,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动工的,随后继续了数世纪之久。在中国,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印度式的,但也有许多变化;一类是中国式的,主要是采用中国原有的楼阁形式而建筑的。研究中国建筑艺术,寺塔是其中主要部分。至于佛教造像,在取材与造法上种类也很多,有石窟造像,有木、石、玉、牙的雕刻像,有金、银、铜、铁的铸像,有泥塑像,有锤鍱像,有夹纻像,有砖像,有瓷像,有绣像,有画像。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作风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问:佛画艺术也很著名,都有哪些类别?
答:佛教绘画主要是壁画。现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供给我们非常丰富的艺术和历史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经变”画所代替。正如文学中有变文一样,佛画中的“经变”也就是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绘《维摩经》的“维摩变”,演绘《净土经》的“净土变”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动的伟大作品。经变画的兴起,使壁画内容大为丰富起来,因而唐代佛寺壁画之盛,达到极点。当时名画家辈出,在姓名有记载的数十人中,如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多是从事于佛画的。由此可见佛教对当时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关系。佛教版画,随着佛经的刊印而很早就产生了,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在《大藏经》上面的佛画。房山石经中有唐代的石刻线条佛画。宋元以来的观音画、罗汉画以及水陆画等都是很流行的。
  问:佛教是否也有音乐、天文、医药等技艺的传习?
  答:伴随佛教俱来的也有天文、音乐、医药等的传习。1955年我国发行邮票纪念的古代天文学者一行,就是8世纪初的一位高僧,是由印度来华弘传密教的善无畏的弟子。他在天文学方面著有《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等,对天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至医药,隋唐史书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再说音乐,公元2世纪时,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7世纪初,在今缅甸境内的骠国赠送给中国佛曲十种,并派来乐工32人。中国唐代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问:佛教主张利益众生,不知在社会公益事业中从事哪些种类?有过哪些成就?
  答:佛教徒从事公益事业的面是很广泛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僧人行医施药,有的造桥修路,有的掘义井、设义学,有的植树造林,这在古人记载中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植树造林,成就卓越。试看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我国许多旅游胜地,其风景自然之美与寺僧的精巧建筑和植树造林显然是分不开的。这些事实说明佛教在中国不仅其本身发扬光大开出灿烂的花朵,而且延伸到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佛教徒应该为我们的先辈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感到光荣和自豪。他们不仅在佛教事业上,而且在人类文化事业上,人类友好事业上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不仅翻译了几千卷的经论和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为中国和印度及其他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共同遗产,而且热心地相互传播了各自民族的劳动和智慧的花果,从而丰富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宝藏。特别是在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日益恢复发展的今天,我们佛教先辈们辛勤努力所做出的许多历史业绩,不但重新显发了它的光辉,并且继续起着新的积极作用。


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问:佛法教理,博大精深,义理幽玄,文化不高和悟解力差的人很难学习领会,怎样才能使佛法结合人们生活实际,有补于社会道德,精神文明的建设?
  答:诚然,佛法博大渊深,不易为人们所了解接受,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佛经早已明言,大乘教理不是一般人都能信解的。佛法有浅深程度不同的各种法门,有适应各种根机的修持方法,各乘、各宗、各派都有引摄世间的教法适合一般人的需要,是合理契机的。
  问:什么是五乘佛法?什么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答: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五乘。其中后三种叫出世间法,教理深奥,比较难学;前二人天乘教是世间法。世间法是世人易学而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为十种。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意业有三种:不贪、不瞋、不愚痴。这就叫十善,反之就叫十恶。
  问:不杀生戒,应不许杀好人,假使有杀人放火,罪大恶极,负有命债的坏人,这种人依法应当抵命,难道这种恶人也不许杀他吗?
  答:对罪大恶极,负有命债的杀人犯,应当绳之以法。这是因为触犯国家法律,应按法律制裁,而不是哪个人要杀他。法官虽有判决权,那是依法判决,不是法官个人的事。释迦牟尼为弟子制戒,不许弟子们杀生害命,这是就个人说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触犯国家法律。佛陀从来没有说过国家法律对坏人的制裁有什么不对,总是教诫弟子遵守所在国的法律的。这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佛教讲因果律时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杀人一定要偿命。这就说明了佛教是不会违反世间法律的,而是承认世间法律的。不杀生是这样,不贪、不瞋也是这种精神,若是为国家生财,为人民谋利,这是利益众生的事,是大好事。若是为个人贪财,为私人泄忿而害人,那就为戒律所不许。总之,假使人人依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这就是人间佛教所要达到的目的。
  问:据闻,大乘佛法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种人间佛教,和成佛有什么关系?
  答:大乘佛教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但成佛必需先要做个好人,做个清白正直的人,要在作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学佛成佛。这就是释迦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怎样叫学佛,学佛就是要学菩萨行,过去诸佛是修菩萨行成佛的,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
  问:什么是菩萨行?
  答: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修学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种不断发生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这种迅猛前进的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了,谁也把握不住,菩萨觉悟到,在这种无常变化的汹涌波涛中顺流而下没有别的可做,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无常变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没,依靠菩萨六波罗蜜的航船,出离这种无尽无边的苦海。《华严经》说,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问:什么是六波罗蜜?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六种就叫六波罗蜜,也叫六度。这六度是菩萨万行的纲领。
  问:请略解说六波罗蜜的内容和意义。
  答:根据佛陀的教导,修学菩萨行的佛弟子,不但不贪求分外的财物,还要以自己的财法施给别人,这叫布施;一切损害别人不道德的行为严禁去作,这叫持戒;不对他人起瞋害心,有人前来瞋害恼我,应说明情况,要忍辱原谅,这叫忍辱;应该作的事情要精勤努力去作,这叫精进;排除杂念,锻炼意志,一心利益众生,就叫静虑;广泛研习世出世间一 切学问和技术,就叫智慧。这六种法门通常也叫作六度。这六件事做到究竟圆满就叫波罗蜜,波罗蜜意为事究竟,也叫到彼岸,古译为度。佛陀叫弟子依这六波罗蜜为行动准则以自利利人,就叫菩萨行。菩萨以此六波罗蜜作为舟航,在无常变化的生死苦海中自度度人,功行圆满,直达涅槃彼岸,名为成佛。菩萨成佛即是得大解脱、得大自在,永远常乐我净。这就是大乘佛教菩萨行的最后结果。菩萨成佛之前,学佛度众生,以度众生为修行佛道的中心课题,成佛之后还是永远地在度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萨菩行的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果真人人能够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何况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
问:你对今后佛教前途的发展是怎样看的?
  答: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的。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的衰落,中国佛教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局限。如何克服历史所给予的污染和困难,积极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主要在于当前中国佛教徒本身的努力。如培养传灯人才,管好重点寺庙,开展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等等都是要立即抓好的大事。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长期不变的,坚定不移的,毫不含糊的。解放以后全国佛教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得到复苏和发展,宝镜重光,法炬复燃,像设严饰,气象万千。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一切恢复整顿工作顺利进行,短短数年之中取得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所有这一切,都是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确贯彻,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抚今思昔,我深为中国佛教庆幸,深为中国佛教徒庆幸。我深信,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必将随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瞻望未来,前程似锦,春回大地,万卉争妍,佛教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佛教万年历 | 投稿邮箱

Copyright 2009 空相寺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熊耳山 邮编:472123 电话:0398-3788852 (客堂) 信箱:kongxiangsi@126.com damo2000@126.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豫(2023)00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