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释永信大和尚
方丈语录 首页 - 释永信大和尚 - 方丈语录
谈谈少林武术

关于武术

  先从武术说起。武术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古代,人与兽杂处,人们为了获取食物去狩猎,为了防备兽的袭击必须自我防卫,都离不开武术。并且,两部落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什么的,还要发生战争。所以对古人来说,武术是人们谋生自卫的基本功。后来,尽管人们只靠种地就能活命,而无须狩猎,但出于保卫或者防身的需要,尤其是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更多的冷器械的出现,武术水平得到了提高,虽然武术不象古人那样人人要学会,但变得更加专业化、职业化。自从火药、枪炮普遍使用以后,传统的武术,开始慢慢地衰落,它不再是大规模战争中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现代战争技术是从古代武术发展起来的,而武术不仅仅是一连串的动架子、运气发力,武术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深刻的道理,虽然罗汉拳、梅花枪、达摩剑,变成了加农炮、五四手枪,变成了原子弹、飞毛腿导弹、华盛顿号航空母舰,但是使用这些武器的道理,仍然是相通的。仍要讲究勇猛果断,仍要讲究虚虚实实,仍要读《孙子兵法》,仍要老天保佑。

  武术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武术就包括上面说到的现代国家的一切军事力量。我们举办的几次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就是祈祷那些管核武器的人不要把手指头放在核武器的按钮上。当然,本文主要谈狭义的武术,即我们日常说的武术。

  近十年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我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后,习武人又多起来,只要从少林口走到少林寺,习武的情景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有些人在少林地区学二三年以后再出去开武馆武校,习武人数就更多了。我最近四年来收到有关习武的信件,就达上千封。我对这些信件作了简单的统计:从习武动机上,爱好武术并要求习武者,占95%;练武术治病而要求习武者,占3%;其它动机(如练武为了以后求职等)则比例很少,占2%。这些爱好武术者爱好武术什么呢?我觉得,强身防身,擂台赛拿奖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年青人打沙袋,银须飘逸的长者早晨在公园练太极,这和人们如痴如醉听京剧,练书法,读唐诗宋词,看《三国演义》连续剧,两条大龙闹元宵,实质是一样的。

  我们还可以对武术作进一步的分析。第一、武术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方式。人类的活动方式可分为两类: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比如说,坐办公室上班,给学生上课,在佛堂里念经,是脑力活动;开拖拉机耕地,在边疆站岗,亚运会上拿金牌是体力活动。即使在军营里,在武校里,如果坐在作战室看地图,给学生讲武术套路理论课,则又是脑力活动;而即使在办公室里,在佛堂里,如果搬办公设备,把很重的铜佛像抬到座上,则又是体力活动,即使搬一块大石头,也需要判断,即使念佛,也需要点香磕头,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无法截然分开的。体力活动里有脑力活动,脑力活动里有体力活动。能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适中和谐地结合起来,武术就算得上完美了。练武不仅健身,还能益智,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这两者的协调水平。经过先人们上千年努力,武术不仅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还形成了许多相对固定容易遵循的有效程式,那就是武术套路。第二、练武练人,改善人的品质。练武不仅练身练技,更要练胆练志。没有大志的人,是练不好武术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志向,胆子很小的人,说是会武术的。武术最基本的道理是:志大、胆大,则意坚、气盛、力足。通过练武,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况。人们爱好武术,不管是通过看电影电视,还是看书,或看到练武者本人,主要是因为看到练武者本人良好的精神风貌,才起学武心,而不会仅仅是因为看到练武者的强身体。第三、武术的文化因素。中华武术的发展不是象滚雪球一样,自己裹自己的,它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贯穿着武术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如《水浒传》中的英雄门,《三国演义》故事,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如大家很熟悉的《少林寺》电影中十三棍僧救唐王,荆轲刺秦王,穆桂英挂帅,义和团运动,等等;有的抗击外侮,保家卫国;有的路遇不平,匡扶正义。中华武术崇尚武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中华武术凝结着激励人们向上的高尚的正义的道德力量,才是中华武术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自强息精神的很好体现。


少林武术的形成

  少林武术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包括少林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完善。对于少林武术的起源,通常说法有两种。一是认为少林武术是达摩创造,有《易筋经》及《罗汉十八手》为证,理由是,达摩在五乳峰上的那个天然石洞(现在叫达摩洞)里面壁9年,一动不动坐在那里,坐9年,肯定会很累,于是他就会站起来动动手脚活络活络关节,加上那时候那个地方肯定还是原始森林,不象现在光秃秃,自然会有野兽出没,那就需要防卫,结果创造了“罗汉十八手”,传下了这本书《易筋经》。据说还有一本《洗髓经》,唐朝李靖将军曾看过,以后就没人看过,失传了,不知里面说些什么,人们一般撇开它不谈了。后来有人觉得达摩传《易筋经》有些可疑,因为《易筋经》具有更多的道家气息,而少有佛意,于是有了第二种说法,认为少林寺武术起源于少林寺第一代祖师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书上记载:跋陀有一天经过洛阳天街看到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站在井栏上反踢毽子,一连踢500下很惊奇,就把他收为弟子,取法名慧光。据常识推论,一个人能踢500下毽子,脚下功夫这么好,他的武术可想而知。又,跋陀另一个弟子名僧稠,刚出家时,身体瘦弱,经常受到别人欺侮,于是发心刻苦练武,功夫大长,“筋骨强劲,拳捷骁武。”慧光和僧稠比达摩要早二三十年,所以少林武术的源头,应该是慧光和僧稠。

  我觉得,少林武术的起源,应该与少林地区的历史、地理及其风俗习惯有直接关系。古中国地分九州,河南一带属豫州,豫州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嵩山少林地区是豫州的腹地,可谓中州之中。这一带是中华民族最早活动地区之一。四千多年前,大禹在这里建立夏朝,都城就在登封县城东南不远王城岗的地方,少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有关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称太室山就是大禹和他大老婆住的地方,少室山是他和小老婆住的地方。大禹在王城岗建都城,应该与嵩山的地理因素有关,嵩山本身就是最好的天然屏障。太室山和少室山的阙口处,就是现在的少林口一带,有著名的轩辕关,自古以来,是洛阳通往东南许昌、南阳方向的咽喉。东汉时的八关之一。即使现在已修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但我们在车上看两边,仍感到险势逼人。所以在战争频繁的古代,尤其在乱世,少林一带从来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有史可查与少林有关的战场,就有以下几个: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部将王金廓和王世充部将单雄信相持于嵩山东北的洛口,李世民带兵去救援,双方激战于轩辕关。二、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金兵被元人追赶,金宣宗屯兵于少室山,借山险战胜元兵。总之,嵩山少林这样的地方,在乱世,是兵家进出的要塞,即使在治世,也是强人出没的地方。要想在这样的地方生存下来,没有武术是不行的。好武习武,应该是少林地区的古老习俗。同样道理,现在沧州地区好武术,应该与沧州古道的地理历史有关。作为一个地方的习俗,少林人习武术,与北京人侃大山、广东人喝早茶,性质是一样的。北京人见识广,话题多;广东人因天气热,多喝水。
  其实,我们就从少林寺自身多灾多难的历史中,也可以看到对武术的需要。不说别的,少林寺被火就烧了三次,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火之灾”。第一次在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此寺为山贼劫,僧徒拒贼,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倏焉同灭。”第二次在清康熙年间,据说灾情很大,具体情况不很清楚。第三次就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石友三烧少林寺。豫军樊钟秀与国民军石友三交战,樊钟秀曾以少林寺为司令部,石友三占领少林寺后,怀疑少林寺僧私通樊钟秀,一怒之下火烧少林寺,这一次损失很严重,如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禅堂、跋陀殿以及五品秦槐、七株围12米的汉柏及经卷、志书、拳谱等等,全烧掉了,那块有名的达摩坐禅人影石,也被烧坏了。太可惜了。

  综上所述,少林武术的源头,应该是少林地区古老的好武习俗和传统。在有着这样一个好武习俗和传统的地方建寺,寺里的僧人经课之余,弄弄拳,耍耍棍棒只是入乡随俗罢了。比如说,北京的僧人善于讲经说法,广东的僧人多喝几碗茶,也是入乡随俗的表现。至于慧光踢500下毽子,僧稠练成“拳捷骁武”和《易筋经》的流传,都表明了这种古老的习俗和传统,以及这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对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影响。然后,少林寺僧人由于僧人生活的特殊性,僧人习武的优越性,再加上历史事件的影响,使古老的少林地区武术得到发展完整,发扬光大。我们今天看到的少林武术,应该说比较完善,影响也很大。“天下功夫出少林”,这是人们对少林武术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上千年来少林寺僧人和少林地区群众努力于少林武术,为中华武术所作出的贡献的肯定。

  少林武术的源头虽然在古老的少林地区好武习俗和传统中,但少林武术的完善和完善整个过程,却与少林寺僧人生活息息相关,这从少林武术一些名称中,如罗汉拳、达摩剑、心意把等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少林武术已经成为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武术最初引入少林寺,目的就是为了护寺,用我们出家的话来说,是护法,但在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又成了弘法的有力工具,所谓“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并且,随着少林寺禅宗思想的发展,修持法门的更加灵活性和多样化,少林武术便进一步成为修持法门。反过来,正因为少林武术已成为一种佛教修持法门,高境界的少林武术才显得变幻莫测,神秘高妙。所以,少林武术与普通武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亦有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因为佛教生活与世俗生活不同,佛教生活的追求目标与世俗生活的追求目标是不一样的。


如何理解“禅拳合一”

  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又是少林武术的大本营。人们一问起少林武术与普通武术相比有什么特点,就会提出“禅拳合一”。但如何理解“禅拳合一”,我想分三点来说:第一,戒法;第二,定法;第三,定法在少林武术中的具体表现。

  第一、戒法。佛家弟子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持戒修定。戒、定、慧,我们称佛教三学。慧,是持戒修定的成果。说起戒,一般人只知道“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实际上,我们所持的戒不仅仅这“五戒”,还要多得多。佛教八宗中的的律宗,就是研究戒的。大家都很熟悉的弘一大师,就是研究戒的大法师。实际上,戒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需的,世俗社会也不例外。法律的戒,道德也是戒。我们常说的武德,同样是戒。少林武术还专门订有《戒约》,据史书记载,共订过三次:第一次谁订,订于何时,订了几条,都不太清楚;第二次是宋代觉远和尚所订的,共计10条;第三次订于清初,也计10条,与第二次所订《戒约》的内容比较,增加了反清复明内容,别的没什么变化。

  现录宋代觉远和尚订的《戒约十条》如下:㈠习此技术者,以健体魄为宗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㈡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违犯清规同罪。㈢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㈣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恃强凌弱,任兴妄为。㈤于挈锡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㈥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交,但偶尔遭遇,未知来历,须先以左手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㈦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可违犯;盖以酒能夺志,肉可昏神也。㈧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遣,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凡吾禅宗子弟,宜垂为炯戒勿忽。㈨凡俗家弟子,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遽信其毕生。此吾宗之第一要义,幸勿轻忽视之也。㈩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世之以此丧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盖以击技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技于一时,或务得于富室,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是岂先师创立此术之意也乎?凡世后学,宜切记之。

  从上面10条戒约可以看出,传习少林武术的目的就是护身护法,随意对外少林武术是犯戒的。目前,少林寺弟子,主要是俗家弟子,在全国各地,甚至在国外,办武校武馆收徒授众的不少,以致有人说少林寺已经以拳代禅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考虑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个问题说起来还是挺复杂的,几句话说不透彻,我打算有机会写一篇文章专说这问题。

  现在先说明三点:
  其一,应该完整地理解少林武术。少林武术不但是由一串拳脚棍棒组成的,它还包含着一种精神,正如我们肉身包含着灵魂一样,这种精神是由少林武术形成的历史赋予的,如十三棍僧救唐,小山和尚挂帅抗倭,恒林和尚率领僧众剿匪,许世友从戎,历代少林高僧通过习武修定,等等,这些救国救民,匡扶正义的故事,是贯穿着佛陀救世的旨意,所以少林武术才成为佛教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今日少林武术生机勃勃的原因。比如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宗道臣先生多次率团来少林寺,归山拜祖,不是为了和少林寺较量拳脚,比个输赢,而是通过武术表演,加深双方的理解和情谊,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所以,少林武术并不是一堆拳脚刀棍外面,贴商标一样贴一张《戒约十条》,不是这样的。我们教弟子习武,是让他们通过习武,明白做人的道理,甚至达到修定目的。

  其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术的功能已发生了变化。在古代,武术曾是杀人的武器,少林武术最初也被用作护法的工具,并秘不外传。但到今天,武术实际上已变成体育的一个门类,武术被人们用来强身壮志,所以少林武术也由护法工具变成弘法的有效手段。我们成立少林寺武僧团,在海内外作巡回表演,目的就是为了弘法,广结良缘。打个比方吧,武术就象莲花,尽管从污泥中长出来,但开出的花朵,人人喜爱,我们出喜欢用它来装点佛祖的座下。

  其三,说说我们对渡一切众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比较好。是守着山门等着众生上门渡人,还是主动入世间渡众生?继承禅宗的传统,我们应该主动入世间,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古代大德还讲,只须吃饭睡觉,也能修禅,现在我们禅宗也提倡“生活禅”。既然武术已成为众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不提供一个方便法门呢?我们就称它为“武术禅”。禅宗传到日本后,也产生了“武士道”。当然“武士道”与“武术禅”不完全一样,“武士道”里凝结着日本本土文化,而“武术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产物。
  第二、定法。即禅定,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让心意专注不散乱的修行,也是一种凝然寂静的状态。禅是一种修行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的境界。定的根本含义是心意定,但并没有说身也要定。只要能达到心意定,修行时身定不定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心意定的目标是一个,修定法门却很多。静坐修定可以,不静坐修定也可以。我们的祖师达摩面壁9年,修壁观法门,属于印度佛教古法,走的是静坐修定的路子。自六祖明确提出“明心见性”以后,禅宗修定法门便有很大的发展,有人问马祖禅师如何修禅,马祖禅师告诉他:“吃饭睡觉”。至于参话头,棒,喝,大家都很熟悉,极端一点的例子是马祖撕经,逢祖杀祖,逢佛杀佛。可以这样说,除了不犯佛法大戒以外,日常生活几乎都成了修禅法门。所以最终把武术也发成一门修禅法门,即少林武术,也是自然而然的。这种情况,来之于禅宗发展的历史中,儒家思想的渗入。我们都说禅宗是佛、道、儒结合的产物,儒家思想对禅宗的影响,主要就表现为禅宗的世俗化,对日常生活的热情介入,最后导致“生活禅”的产生。而道家思想对禅宗的影响,则表现在对修持法门具体过程的影响,如炼气等。尽管禅宗修禅法门很多,六祖以后禅宗有五宗七派,但一条根本不会变,即“明心见性”。什么是“明心见性”?六祖有偈云:“菩提本非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大家都会背诵,实际上这个偈是破我执,阐述了我们身心的无我境。通俗地说,破生死关。我们如果读过西方哲学关于形而上的著作,并自己作过形而上的观想,就更容易理解“明心见性”。近些年,佛教开始流传西方国家,但西方人对禅宗却情有独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禅宗与西方的形而上传统有相通之处。但是,练少林武术怎么会“明心见性”呢?少林武术练到一定水平以后,要想进到上境,就必须练成不动心,最后破生死关,少林武术才算练成,才能出神入化。少林武术最高境界,叫“心意把”。“心意把”的真义是能把住自己的心意,并不是几招几式。几招几式的套路只是外在形式,但它却有助于把握住自己的心意。比如说静坐修止观法门,坐在那里并不等于定,但止观法门确实离不开坐,道理是一样的。练少林武术,并不是会来一下罗汉拳套路,耍几招紧那罗棍,就学成了。如果我们说落了发,披上袈裟就成佛了,肯定会被笑话,出家成佛是一个实实在在长期修持的过程,学少林武术也有着同样的过程。

  第三、定法在少林武术中的具体表现。上面已经提到,道家思想对禅宗修持法门的具体过程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在功法上,重视练气,实际上,练气已成为学习少林武术的基本功。讲究以气催力,“气在先行,力在后随,丹田盛而气力足”。传说达摩所创的那本《易筋经》,把它理解为禅宗吸取道家思想的佐证比较合适。有人考证,《易筋经》与我国古代导引术有许多相通之处。《易筋经》的主要内容,就是运气方法。少林拳包括内功拳,外功拳。如心意把,就是内功拳,罗汉拳、长拳、洪拳等,则属于内外功拳。不管是内外功拳,还是内功拳,练气都是基础,不练气,少林武术无从谈起。少林武术讲外三合、内三合。外三合指肩胯合,肘膝合,手足合;内三合指心意合,意气合,气力合。再外三合内三合相合,成六合。六合都合,少林武术就练成了。其内三合里面,如果能做到意气台,气力合,即做到意统气,气催力,便会产生我们常说的“抖筋”。心意合是高境界,即以心把意,就要练心,练成不动心。要练成不动心,必须破生死关,必须做到“明心见性”。做不到这一点。心意合什么的,都是嘴巴上讲讲的。有些人功夫很高,但有生死关头,心乱了,心一乱,手脚乱,再高的功夫都是多余的。所以,练少林武术的人,也可盘盘腿,打打坐,修壁观、止观等等静坐入定法门,一旦进入了定境,再回过来练少林武术法门,就会把少林武术练到出神入化境界。比如说,少林寺密传的“心意把”,不是不外传,而是一般人学不会,学会它的招式没用,只有已经具备了禅定境界,练成了不动心的人,掌握了它,才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所以,只有历代少林寺的高僧大德才会它。

  接下来顺便说说少林寺僧人的练功传统,叫练“三地”。有三个地方是少林寺僧人练功常去的地方:一个是少林寺前面山头后面山坳里的黑龙潭;一个是少林寺后山那一片坟地;还有一个就是寺里千佛殿前面的光地。去黑龙潭练功,我练过一段时间,半夜天最黑的时候去,都是一个人去的。那时年纪还小,拿一根蜡烛,三支香,一盒火柴。特别是第一次,太紧张了,鼓起勇气,不敢有任何杂念,一有杂念就去不成了,因为黑龙潭那边常有野兽出没,所以一路紧张得不得了,头发汗毛全竖起来,甚至都不敢呼吸。到了黑龙潭,找了一块地,点亮蜡烛,接着便点香发愿,然后就开始练功,四周都不敢久看。这样的地方练拳,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练拳长进很快。这样的地方练一趟拳,至少抵得上平时在有人的地方练两个月的拳。平时我们修定,无非就是摒弃杂念,集中注意力,坐在那里还拼命命令自己不要想这个,不要想那个,半夜到黑龙潭跑一趟,想都不敢想。实际上,跑了一趟黑龙潭,等于坐了一夜禅堂。过去这一带大树没砍,草木丛生,大半夜跑黑龙潭练功,可以想象,所以古人功夫高,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现在学生在操场上练功,城市人练功,,他们无法想象古人是怎么练的。古人半夜跑山路,练飞毛腿,也是这个道理。书上说古代隐士,在深山峻岭结茅棚修练,绝不会象我们想象的很浪漫,刚开始他们同样很紧张,很害怕,最后才修成高功夫高境界来。去少林寺后山坟地练功也一样,半夜去,鬼灯(科学说法叫磷火)飘过来飘过去,敢不敢去?要么被吓趴了,要么就练出真功夫。这是练胆练心呀。现在寺院里僧人大多喜欢在寺里千佛殿前练功,在千佛殿前练功也易长功。一般人都以为千佛殿前有灵气。实际上只是说说而已,真正的原因是千佛殿前是青石地,来往香客太多,地面被磨得光光的,在这里练功不上心易摔倒,所以必须集中注意力练功。练功专注了,长功就快。光地总比泥地练功效果好。


武禅与禅武

  武禅和禅武,是同一回事,都是指少林武术,这是因说话人不同的两种说法。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我们说少林武术是武禅。对于俗家众来说,把少林武术当做一种武术,少林武术就是禅武。现在就根据这两种角度再说一下。武禅。在上一节关于“禅拳合一”里谈了少林武术是少林寺僧人的一种修定法门,我们少林寺僧人也早晚上殿、念经、拜佛、打坐,其实,少林寺僧人练武也只是每天一、两个小时,并不是整天练武,只是长年累月练了,象吃饭念经一样,已成为每天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练练武,已成为生活习惯。在前面已打过一比方,就象广东人喝早茶,北京人侃大山,都是一种习惯。少林寺僧人习武,与广东僧人多喝早茶,北京僧人长于讲经说法,都是一样的。少林寺僧人把武术发展成为武术禅,广东僧人也可以把喝早茶发展为早茶禅,北京僧人也同样可以把侃山发展为“侃山禅”。禅宗流传到日本就是这样,有武士道、茶道,还有花道、书道什么的很多。就说北京人侃山吧,如果说一个真侃到一定境界,而别人侃不到这个境界,那么他就会和自己侃,侃到以后如果话题侃没了,那么就侃“阿弥陀佛”,到了这一步,“侃山禅”就成为净土法门了。马祖禅师的“吃饭禅”和“睡觉禅”,也是这样,这就是“生活禅”啊。这就是中国伟大的儒家传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然后再把生活、生命提高到禅的境界。一个人不热爱生活,不热爱生命,就别谈禅宗了。
们建立武僧团,到海内外巡回表演,比如1993年6月少林寺武僧团到台湾访问表演,轰动宝岛,那就不是修定法门了,而是弘法。在历史上,少林寺还设有僧兵,那主要是护法、护寺,抗倭卫国,率领群众平匪,等等。实际上,僧兵就是武僧团的前身,只是功能改变了。武僧团基本上不护法了,因为现在已经有了更好的护法法宝,那就是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当然,自古以来最好最好的护法法宝,是万千众生的向佛心。所以我期望大家,对武术禅、对少林武术有个全面的理解,不要执于某一点。

  禅武。少林寺之有少林武术,是由少林寺的整个历史造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歪点子,或者神经拐错了一个弯的产物。少林武术不等同于打打杀杀,即使是打打杀杀,也应该看清楚是什么样的打打杀杀。十三棍僧救唐王,月空和尚率领僧兵抗倭战死沙场,少林寺武僧团为海内外同胞表演,都不是能用打打杀杀,然后一句“阿弥陀佛”来概括的。佛陀教导我们报“四恩”,我认为护寺就是报佛恩,匡扶正义,御侮卫国,就是报国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在中国这么多的寺院中,少林寺的历史确实比较特殊,历尽灾难。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看到,禅宗祖庭少林寺能存在到今天多么不容易,佛法的发展、弘扬,又是多么的艰难。天王殿里的二大金刚,四大天王,用常人眼光看来非常可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可怕,反而觉得亲切,心里更加踏实。只因为他们在保护我们。

  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少林武术”热。我希望向往少林武术的,和正在学习少林武术的人们,尽量能全面地理解少林武术,不要把少林武术当作纯粹的技击术。应该通过练少林武术,感受少林武术的精神,最好也看一些佛经,这样练少林武术,不仅健身,还有益于整个人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武术正在日益体育化、大众化,习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都能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武术,那么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会在我们手中继续发扬广大。等到有一天,武术进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我们就直接明了地看到武术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这种意义,我们看看世界足球运动,回忆一下当年女排三连冠的心情,就知道了。我多么希望这个世界上,能有“足球禅”,“排球禅”,我想象,“体育禅”将成为禅宗的未来大观。这些年来,我们常听到有人提“精神文明建设”,我想我们继续发扬,并且继续发展少林武术,也是属于“精神文明”。来过少林寺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少林寺山门两边的八字墙上写着八个大字:“禅宗祖庭”“大乘胜地”。对于“禅宗祖庭”我们都好理解,但对于“大乘胜地”这四个字,我过去就觉得费解,少林武术自古以来这么有名,为什么不写作“武术胜地”呢?后来终于明白了,少林武术不仅仅是武术,而且还是“大乘”。
                                                                           1995年1月18日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佛教万年历 | 投稿邮箱

Copyright 2009 空相寺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熊耳山 邮编:472123 电话:0398-3788852 (客堂) 信箱:kongxiangsi@126.com damo2000@126.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豫(2023)00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