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释永信大和尚
方丈语录 首页 - 释永信大和尚 - 方丈语录
中国武术文化略述

  这个题目乍听起来,似乎有些不着边际,空洞得很。我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从武术作用看,练武能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古代人最讲究“文武双全”,故有俗语:有武无文则蛮、有文无武则弱。实际上,我们现代人也一样讲究,谁不想“文武”双全!至于全得了全不了,那是另一回事。练武不但能增进人的体格,更重要的,通过练武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塑造出勇敢刚强的品格。平时我们聊起武术话题时,很自然地会说到我们少林寺的武术;但我一直来就反对“少林武术”这一提法,应该叫“少林功夫”。我提倡“武术禅”,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功夫”一词是我们佛教专用名词,我们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做“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我们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又叫“禅武”,“禅武合一”。当然,并不是所有习少林功夫的人都在修行,都在“做功夫”,甚至,即使少林寺僧人习武,也不一定都在“做功夫”,关键在于是否怀着一颗修禅心。我们不能要求,也无法要求所有习武者都以修禅的态度去习武。但有一点很重要,习武的动机对习武者的后果影响至大,这就是武德。特别是武术大师,没有一个不重视武德的,他们总是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武德,因为,好的习武动机,将培养出好的品格;坏的习武动机,最终只会产生出恶棍。对此,习武者和教习者,都不可不慎。

  关于武术的作用,目前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误区,都过分强调了武术与战争和械斗的关系。现在大家开始明白并接受武术不大适应于战争的观点,因为战争是群体对抗,不是一对一捉对厮打。当然,有武术基础的战士肯定有利于战斗,但武术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武术是攻击、防卫的技术,这不会错。武术的发展,与械斗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关系。会武术的会发生械斗,不会武术的也会发生械斗。我反对将武术与械斗直接挂起钩来,武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一把刀子,可以用于行凶,亦可以用来切菜,但问题不能停留在这儿,最根本的在于,我们要抛开刀子是用于行凶,还用来切菜,我们追求的是,刀子必须要锋利,必须是一把高质量的刀子。所以,武术的根本,是与人的素质有关,与人的强健体能、勇敢品格有关,而不是与械斗有关,与战争有关。

  二、从武术内容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武术也必定充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这与中医的产生和形成道理一样,中医也具备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武术与中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伤科,就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了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等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所以,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太极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实际上,中国所有武术都讲究阴阳变化。故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所谓“能动能静”,讲的就是阴阳变化。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基本特点: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济。讲究的都是阴阳变化,甚至在“一条线”里求变化,在“卧牛之地”求变化。现在一说起阴阳变化,大家便以为是道家专利,这是误解。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思想,不仅道家讲,儒家也讲,甚至我们佛教也讲;我们禅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君臣五位”,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当然,我们少林功夫作为佛门方便,更有自身独特之处,包含着丰富深奥的佛教思想。其它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变化莫测,随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禅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动心”。内心解脱了,就什么都不怕了,连死都不怕了,武术就不在话下了。故少林拳谱上说:“盖以外功之修练,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练,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从以上简单的列举,我们已不难看到武术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三、从武术历史看,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在一起的。和国外武术相比,中国武术的发达程度和独特面貌,实与我国战乱频繁、多灾多难的特殊历史有关;武术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缩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少林功夫为例,少林功夫就与少林寺历史息息相关,比如:隋末,少林寺为山贼所占,僧众拒之;唐初,少林寺僧人捉王仁则归唐有功,封地加爵;北宋末,又参加“尊胜队”积极抗金;元末,红巾军袭少林,遭僧众阻击,紧那罗王传说即出于此;至于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僧应诏抗倭,英勇壮烈,可歌可泣,更是妇孺皆知;清末民初,嵩山地区山匪蜂起,少林寺僧人成立保卫团,清剿山匪,靖安一方;以上都是有史可查的事实。至于笔记、小说、影视等等宣扬的有关少林传奇故事,我们就不说了。今天,少林功夫在国际国内影响所及,只要来少林寺看看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习武热情,看看少林寺碑林里全世界武术团体和少林弟子所立的大大小小的朝圣拜祖碑,以及少林功夫在全世界巡回访问表演受欢迎程度,两年一度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等等,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举的还只是少林功夫的例子,而中国武术更是门派繁多,数不胜数,这在世界武术史上绝无仅有的,据统计,全国目前自成体系的拳种达三百多种。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沉积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非常直观地表达着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理想,具有很强的民族心理认同功能。我们想一想就明白,世上有多少人在读金庸武侠小说,又有多少人在看武打影视。中国武术业已成为跨国界跨民族,甚至跨信仰的文化现象,并在世界划范围内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圈,这在海外华人生活区表现得非常明显。实际上,中国武术早已就脱离了简单的拳脚状态,发展成为独特的民俗文化,并发挥着独特文化功能。

  四、从武术含义看,武术一词在古书中偶有所见,但绝不是现代人所说的武术。古书中的武术意为“武之术”,包括术、技、理、意、道等含义,即为广义的功夫。“武术”被作专用词普遍使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后的事,民国期间称作国术。从内容及含义而言,武术一词代替不了功夫。应该说武术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从修而言,武术修人,武道修道。武术能强身健体,增强人意志,让人勇敢、坚强、充满活力;但也只限于此。武道能让武术升华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生之大道,在少林功夫中即为包容宇宙人生智慧之禅道。从用而言,武术是治人的,而武道可治国、治军,即从二人交锋升华到两军作战。规模不同,道理如一。算你功夫再好,能一敌十;若遇百人如何?能一敌百,若遇千人、万人又如何?如能修悟武学、武道,则能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治大国如烹小鱼”。现代人提到武术,就想起国家规定套路,也就是“样板武术”。在少林功夫中,除武道禅道之外,功夫有四部分,即基本功、套路、技击、功夫。样板武术是在基本功和套路方面多加了几个腾空和旋转动作,仅此而已。至于技击、功夫、武学、武道就不言而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传统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祖宗们心血凝结而成,不是短期的商业炒作行为所能达到,所以,我们要加倍地珍惜它!体育竞技比赛,只是武术的“小道”;重视文化功能,才是武术的“大道”!

  由此反观我们对于武术文化的态度和政策,我觉得整体来说,我们对武术文化理解和重视都是很不够,甚至是有失偏颇。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政府管理全国武术的体制与目前武术的发展状况是很不相称的。政府这套管理体制,创建于建国初期,形成于文革期间,与当时的整个国家体制及武术界发展水平可能是适应的;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全国武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政府武术管理体制却仍然是文革期间的一套,仍然抱着单一的“样板武术”,仍然实行死板的量化的体育竞赛制度及其标准。令人想起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样板武术”会扼杀丰富多彩的地方武术,就象“样板戏”会扼杀地方戏曲一样。衡量武术高低好坏的标准,不是踢得多高,旋转多少圈,武术不是单项性竞技,而是综合性的运动。武术比赛追求踢得高、旋转圈数多,实际上是违反武术最基本原则的。如果单方面比,武术一钱不值,练武者力气再大,比不过举重;跳得再好,比不过跳高跳远;桩步再稳,比不过自由体操;平衡度再好,比不过杂技。但武术将这些聚到一块,注它以功夫之生命,则神奇入化,无与伦比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武术。武术最基本原则是身体力量运用是否得当,并过到最佳效果,外在动作的美观不美观是次要的。反过来说,如果身体力量运用得当,并达到最大效果,其外在的动作必然也是美观的。衡量武术,必须以内行人眼光为准,不能以外行人眼光为准。少林功夫原有一条规矩,叫“踢不过膝”。若用国家现行标准来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现在学习少林功夫的人,由于受外界影响,踢得高了,转圈也多了,当然,并不是说踢高转多就不好,吸收外界长处是应该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随便扔掉老规矩,前人订下老规矩,肯定有它的道理在,如果没弄清老规矩的道理,就扔掉老规矩,那是很盲目的做法。现在青少年习武为了迎合现有的体制比赛规则,不再重视和珍惜传统武术,专习“样板武术”。表面上看起来,全社会习武者多起来了,热闹得很,但整体的武术水平下降是显然的。少林寺习武僧遵守戒律,不参予社会上的各种比赛,对保存传统的少林功夫作出了特殊贡献。但世风所侵,损害亦大。当然,这种情形不只发生在今天,在古代亦有。据史载,在明代,少林寺亦发生过类似情形,一代名将俞大猷访问少林寺,观少林武僧演武后,谓“真诀皆失”。我说这个故事,希望大家以此为鉴,并以大文化的眼光,推动中国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光大。
                                                  

 

                                                                            1999年5月24日少林寺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佛教万年历 | 投稿邮箱

Copyright 2009 空相寺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熊耳山 邮编:472123 电话:0398-3788852 (客堂) 信箱:kongxiangsi@126.com damo2000@126.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豫(2023)00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