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藏法宝
其他经论 首页 - 经藏法宝 - 其他经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

                太虚
                十三年五月在武昌佛教会讲

  今讲此经,先讲经题,次讲经文。经题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八字。经常法也,佛口所宣说之常法,皆谓之经。波罗蜜、梵语,蜜、到义,波罗、彼岸义,即到彼岸义。如过渡然,由此岸到彼岸也。又波罗蜜,事究竟义,谓凡事做到圆满究竟、即谓之波罗蜜。般若、梵语,智慧义。金刚、矿物名,其质最坚最利,不为一切物所摧破,而能摧破一切物。且其坚利之质,本来具足,非由外物构成,亦非由外物锻练而成。以之喻人本具之佛智慧,从无始以来人人同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为无始无明所汨没,且能照破无始无明,如风扫浮云,霜消杲日,虽寂照如如,而复非寂非照,虽非寂非照,而复恒寂恒照,此即所谓金刚般若也。若不具此金刚般若,则所事不能到圆满究竟,故必须金刚般若,始能波罗蜜也。
  今且就世间法言之,无论欲办何事,无智慧本不能办,无较优之智慧,虽办亦不能办到成就,此世人所共知共见者也。更从出世法念佛一门言之,倘念佛之人,未经耆宿之开示了达念佛之真理,固不能念,即念亦不能有往生极乐之成功。何以故?不具金刚般若,必不能摧破邪道,护持正法也。昔有一念佛者,因其友数称其名,其人闻之,曰:汝何故念我名乎?友曰:我念汝名才数百声,汝即生嗔心,汝念弥陀佛日千百声,焉知弥陀佛不生嗔心乎?其人恐念佛亵佛,遂自此不念。又有一念佛之人,遇一禅师诘之曰:念佛者是谁?其人懵然。谓念佛无益,亦停止不念。盖皆由不具金刚般若,一遇外缘即为所障住也。更有人颇解佛说西方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倘有人称念其名,念至三五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彼处,故日夜念不辍。一日、有参禅师谓之曰:父母未生以前是谁?死后谁往生?其人心乱犹豫,将念佛功夫从此间断,此无他,不具金刚般若,不能破他而为他所破也。倘能获得金刚般若,心佛无二,念佛念心,是心是佛,并无能念之人,亦无所念之佛,念念无念,自他圆融,并无众生亦无有佛,即是往生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矣。尚何异说之足障乎!是即念佛之事,成办到圆满究竟也。
  然此经所说到圆满究竟,有特殊之义焉。此经为教化菩萨之大法,指示菩萨修行六度万行,证得菩提涅槃之佛果,方可谓之圆满究竟。二乘证得生空智果,我执虽去,法执犹存,不得谓之圆满究竟也。须菩提本属声闻,不乐小法,回趣大乘,殷勤启请无上妙法以资进修,故世尊于祇陀林,当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众,为说此经,俾各各了达此金刚般若,迳趣无上菩提及究竟涅槃。经中所云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而不住于相等之妙谛,即金刚般若之行相也,亦即趣证无上因果之妙法也。明夫此,则知所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矣。
  此经为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说,为阿难尊者所结集,原本梵文,后入中国,经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成中文。鸠摩罗什,梵音,华言童寿,即童年而有耆德之谓。又称曰三藏法师,三藏者,经律论也。言能以经律论为师,亦能以经律论为他人之师。此经与弥陀经,译本有多种,而此师所译者明白晓畅,故最为流通焉。

    法会因由分第一

  此经原无分数,后经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虽分为三十二分,而文与义本一气连贯,不为分所割截,读者会而通之可也。此第一分,曰法会因由,凡会聚众弟子说法,曰法会。凡法会说法,必有发起之因由,如放光震动等类是。此会不然,则以持皱、乞食、洗足、敷座、日用寻常之本地风光而为说法之因由焉。若依三分判经:此分完全为序分,序有二:一通,二别。自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俱,为通序;自尔时至敷座而坐,为别序。

【如是我闻。】

  自下明通序。通序有六事,「如是」者,第一,明所闻之法。如、决定义,是、即指此经,决定所闻之法即此经也。此二字总括全经宗旨,明夫全经宗旨,即明诸法实相,即明金刚般若,即明究竟无上菩提,故云如是。「我闻」者,第二,明能闻之人。我者,阿难自称,闻、耳闻,谓我亲从佛边闻,非传闻也。夫我本四大、五阴和合运续之假相,耳为五根外门之假形,识无有时,闻亦无有,何以谓之我闻耶?随世俗故,说我闻无咎。若依胜义,则是因缘闻,是不闻闻,是闻无所闻;故说者无说无示,闻者无闻无得也。

【一时,】

  此第三,明说经之时。一、数量义,时、即时间。即遥指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于有数量之时间说此经也。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者,第四,明说经之主。佛,梵语,具言佛陀,华言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义,即由金刚般若到究竟圆满,妙庄严海,富有万德之称。在者,住义,行住坐卧悉可名住。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第五,明说经之处。处有二:(一)通,(二)别。舍卫国即通处,祇树给孤独园即别处也。舍卫国在中天竺国,佛受须达长者之请,故居于此。祇树给孤独园,即祇洹精舍也。时舍卫国主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曰须达,家富好施,人咸称之曰给孤独。因择地起舍请世尊说法,化导众生,适觅得王太子祇陀之园,园在国城外,其地平正,树木郁茂,最为适宜。太子谓之曰:卿若以黄金布满其地,侯当相与。须达如其言,以金密布,仅余少地。太子曰:前言戏耳,返其金即施以园。须达不可,国人亦以太子无戏言反难。太子不得已,曰:止,勿更出金,园属卿,树属我,可乎?须达从之。舍成,遂以二人之名连合树园名之。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六,明同闻众也。比丘、梵语,华言乞士。有二义:(一)乞佛法以资心,(二)乞食物以资身。大者,比丘中具大德大名闻者也。众者,僧也。僧非个人之名,四人以上谓之僧,仿佛一团体之谓。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俱,共住义。千二百五十人,即共住大比丘众之总数也。过去现在因果经云: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师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连师徒各一百人,共千二百五十人也。然法会听众本不可以数计,此众先本外道,见佛在先,得度亦在先,因感佛之鸿恩──度其出离三界,解脱生死──,故常随行藉以报恩也。以上六事具足,义乃完成。其往迹均彰彰可考,确非阿难之所杜撰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皱,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自下别序,分二章:(一)明行乞食事,(二)明敷座而坐事。此初。「尔时」者,即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之时。「世尊」者,世间无上最尊之称,惟佛乃能当之。「食时」者,正为乞食之时,亦居士营食成就之时。世间居士,食有定时,早则始营未就,晚则啖食已讫,均非乞食之时也。非乞食之时而行乞,不惟乞者无所得,而施者亦无有施,于自于他两两恼乱;故世尊胜德内涵,宏福外施,虽一举一动之微,无有不自他两利者。「著衣」者,以衣附著于身,衣有上中下三品,平常起卧著下品,入众法事著中品,入大聚落,进见国王则著上品。明整仪容,不同寻常乞丐乞食。「持皱」者,以皱执持于手。皱、盛食之铁器或瓦器,亦云应器,谓皱之大小应于食量也。舍卫大城,即舍卫国之都城,园在城外,故云入城乞食。已者,完毕也,犹云:乞食之事业已完毕。「次第乞」者,谓挨次顺序而乞,不舍贫而从富,亦不舍富而从贫,正以显示平第之道也。
  此明乞食之后事。得食后,即还归祇洹而食,不得随得随啖。讫,竟也。食竟,将衣皱收藏,将足之尘垢洗涤。敷,设也,陈设座位,镇摄仪容,然后净心静坐,入于三昧,而将说法焉。
  夫佛、菩萨、罗汉,自行均已成办,且位至罗汉,生存示灭已能自主,何必乞食为?盖乞食者,实施游行教化利导众生也,实行成就众生布施波罗蜜而报众生之恩也。故虽自行已办,犹无日不为方便众生之事也。未发心者令其发心,已发心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早得解脱,速证究竟圆满金刚般若安住清净法界。
  乃复说此金刚般若没罗蜜经,以显众生本具金刚波罗般若之体,而伸万行无住金刚般若之用。已得金刚般若,则事事无碍,法法皆通,寻常日行是佛法,行住坐卧亦佛法,平常心尤莫非佛法。神通变化既佛法之无上妙用,即喜笑怒呵亦莫非佛法之方便善巧。若未显得金刚般若,虽有移山倒海之神通,亦妖魔外道之邪术;虽有万年之禅定,亦人天有漏之福果。业报一尽,仍不免五趣轮回之苦。诸君宜仔细究!此金刚般若本人人具足,周遍法界,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复不离内外中间,不可思议,不可执著,久之功驯,自有顿契之一日。不然,向外驰求,以佛具变化、放光、震动等种种神通,遂执变化、放光、震动等种种神通然后为佛,不能简别外道,则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矣!慎之慎之!

    善现启请分第二

  据流支十二分义,此分已入正宗分。依昭明所判,则此分属序分。善现者,须菩提名。须菩提,梵语,华言善义,或言善吉,或言空生,因生时仓库空虚,家人卜之,曰:既善且吉,故名。又须菩提恒乐空定,分别空义,为解空第一,故名空生。「启请」者,以语言启白世尊,请求说法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此明请法之仪。长老须菩提者,须菩提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位高德祟,故称长老。将请说法,必先致敬以示尊重。于是当时在大比丘众中,从座起立,偏袒露其右肩,以示堪任大法;右膝屈而著地,以示住真实地;合掌恭敬,以示屈曲伏从,无有违拒;然后以言说启白世尊。表敬须具三业:(一)身、(二)语、(三)意。起立、袒肩、膝著地及合掌,身业敬也;而白佛言,语业敬也;下问善男善女发心趣果之无上妙法,意业敬也。一举一动,无非不可思议之轨则也。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此明赞世尊之德。世尊、如来,皆佛之通称。「如」者,证得诸法实相如如不动之谓,「来」者,来三界垂化之谓。又,如过去诸佛再来,故名如来。希有,犹云罕有。谓世尊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具足三德,化度众生,世出世间甚为罕有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菩提,觉义;萨埵、有情义,谓有情中之觉者。故凡发菩提心者,皆可谓之菩萨。「护念」者,护卫体念,令其内德成就。如母子然,母念则成,不念则坏;菩萨亦尔,佛护念则善根成就,不护念则善根损坏也。「付嘱」者,付托嘱付,令其外德成就。如世间父母,以家业付托其子,嘱咐成立。「善」者,善巧方便,谓世尊随机施教,以菩萨堪任法宝,正宜护念、付嘱,则即加被无上法宝,常当护念、付嘱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明所问之事。阿,无义;耨多罗,上义;三,正义;藐,等义;菩提,觉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义。简言之,即佛果,即果地觉。发菩提心,即因地心。凡夫因无明覆障不得名觉,外小非正觉,菩萨虽正觉而非无上正等,故无上正等正觉惟佛独成就也。须菩提问世尊云:凡善根之男子,及善根之女人,未发菩提心者云何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云何住菩提心?云何降伏其烦恼心,而免损害其菩提心?是即由因地心趣证果地觉之要道也。与法华经所谓,佛惟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同。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此明叹美其请。以须菩提声闻众而能问菩萨事,故重言善哉善哉以叹美之曰:
如来对于菩萨善护念、付嘱,诚如汝所云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明许答其问。谛者,审实义,汝今一心审实而听,当为汝说。应如是住之如是,是指下第四分;如是降伏其心之如是,指下第三分。意谓善男子、善女人,若发菩提心,应如下说无所住而住,无所降伏而降伏,无须另起心而住,另起心以降伏也。如欲另起心以降伏其妄心及烦恼心,则是妄上加妄,不能降伏矣。昔二祖问达摩祖师安心之法,师曰:「将心来,为尔安」。二祖对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吾与尔安心竟」。即此意也。「唯然」者,急速应诺,认可其言之是,愿欢喜倾心而闻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乘」者,运载义,谓如车乘,载物运行,由此而达彼。「大」者,简小义,以喻菩萨乘此般若大乘直趣佛果;简非凡小所乘之乘,以趋生死或涅槃也。「正宗」者,真正宗主也,谓此分为大乘真正之宗主。然真正宗主,究竟不止此一分,不过此分为大乘正宗之纲领,故曰大乘正宗分云。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此明发心。摩诃、大义。如是之是、指下所说。众生分九类:(一)卵生,谓由卵体中产生者,如鸡鸭等。(二)胎生,谓由胚胎产生者,如人类及牛羊等。(三)湿生,谓依湿气而生者,如微生虫等。(四)化生,谓变化而生,如孑孓化为蚊,腐草化为萤之类。(五)有色,谓欲界、色界中众生之有色可见者。(六)无色,谓无色界众生之无色可见者。(七)有想,谓除色界四禅天中之无想天众生,其余三界众生皆是。(八)无想,谓色界中四禅天之无想众生也。由欲界众生,以种种苦恼皆由于想,遂修无想定得生无想天,自谓已证解脱而究非也,经五百劫,仍堕生死轮回。(九)非有想非无想,谓无色界中非非想处天之众生也,此处众生已无身体世界,同于虚空,惟有定无慧,经八万劫,还落空亡。
  佛时有一修此定者,耳闻鸟鸣鱼跃,噪扰不堪,偶萌嗔念,云当食尽此鱼鸟以除障碍。久之入定。佛成道后,即欲度之,因迟一日,已生非非想处,遂叹息悬记,将来须堕为食鱼鸟之狸,后报尽更堕入地狱。故三界为一大牢狱,世界为一大苦海,外道犹如陷阱,修行人不可不慎也。
  涅槃者,圆寂义。无余者,谓万德俱圆,二障永灭,无有余蕴也。灭度者,灭障度苦义。世尊告须菩提:诸菩萨中之大菩萨,降伏其心,必须发广大心,见三界九类所有之众生,沉沦苦海,轮迥生死,起悲愍心,皆令其圆满寂静,灭其障碍而度其出离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明降心。无量、无数、无边,均极多义。我相者,谓人皆以四大五阴和合相续假相为我相。人相者,对我相言,如人类,我对之称人,故名人相也。众生相者,即我对人以及非人,所谓九类众生差别之相也。寿者相者,谓生命永久相继不断之相也。又凡有情各具此四相。如既称曰我,则有我相;而我具人格,则是人相;我属生物,则是众生相;我有生命存在,则是寿者相;余可类推。菩萨既发广大心,度三界九类无量无数无边极多之众生已,其心不著实有众生得灭度者,则其心自无烦恼,自然降伏而不损害其菩提心矣。何以故?盖菩萨度众生,不著菩萨为能度之相,众生为所度之相,当观菩萨众生之相,皆是四大五阴和合相续,皆是毕竟清净,虽度而实无能度所度者。不然、若菩萨谓我能度人,则即著我相;我能度人度众生,则即著人相、众生相;有我、人、众生恒时存在,则即著寿者相。总之、即是一著我相,则四相皆著。心既有著,则心即不能降,一切烦恼颠倒皆随之而起,是不及声闻果之犹证生空,乌足称人法双空之菩萨哉。

    妙行无住分第四

  此分答住问。以修万行而无所行,谓之妙行。以于法无所住而住,故谓之无住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此明行菩萨行不住于相,即为住菩提心。布施分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布施为六度之首,摄六度尽。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举六尘而六根、六识包括在内,摄一切法尽矣。谓菩萨行于三种布施,于施者,受者,财物,以及动静语默、供养恭敬、因果报应种种法相,皆不执著,所谓无所住也,然行于布施。而于施者,受者,财物等相不住者,何以故?盖不住相布施,则其所得福德多至不可思量也。若住相布施,则所得系人天有漏之福报,而可思可量矣。非所以住菩提心之道,亦即非所以显得金刚般若之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此以喻明福德多。四维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之四方也,合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共为十方。十方虚空不可思量,本为须菩提所知。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复如十方虚空不可以思量计度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此结上所云。上来不住相而行布施等之教,应依之而住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上云于法亦不住而行布施,云何得成佛身相耶?盖如来法身虽非即相,亦非离相,必须如理方可实见,非可执著三十二相即是如来法身也。为证明须菩提已了此义,故世尊发问以占其能否如理实见。能,则具金刚般若,即身相可见如来法身;不能,则未具金刚般若,即不执身相亦不得见如来法身也。古来宗门,务令人自己了解。不然,仅逞口说,实无智慧,说食数宝,终无益也。苏东坡赞佛云:「八风吹不动」,而为佛印一呵所动,可知其心未相应也。身相者,色身可见之相也,如世尊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须菩提示现声闻,心已领悟如来、菩萨、众生之相,皆是自心分别所缘影像,故一承佛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即答曰:不也。盖如来所说身相,即四大五阴和合相续之假相,即非身相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此明不仅身相即非身相,凡一切根身器界形形色色之相,莫非镜花、水月之虚妄,无有实相可得也。若能如是了解诸相虚妄,即是了解诸法实相,即是无上智慧,即是金刚般若妙心,即是已见如来法身,不可泥拘住法行施而修成佛之色身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此明信受人。上云虽修万行,而不著能行人、所行法,此法甚为希有,甚为难信,故须菩提启白佛言:颇有众生得亲闻如上所说无上甚深妙法,能生实信不?佛告之云:汝勿疑现在亲闻者无信受之人,即未来亦有起信受之人也。
  后五百岁者,正法五百岁,像法五百岁,此即像法后之五百岁也。像法之后,法垂衰弊,有出家之持戒者,在家之修福者,于此所说章句法门,皆能了解真实义谛,通达诸法实相,一心正信,以此行无所行、得无所得之法为真实不虚。当知此信受之人,非仅于一二少数佛而植善根,乃已于无数阿僧祇劫,无量千万佛所深植善根矣。如六祖然,闻经一二句,即启发其金刚种子,可知深种善根之人,虽多劫后能闻能信受;未植善根之人,即亲耹金口宣说,亦不能如实了解也。
  倘有闻是章句,刹那一念由清净慧生清净信者,此心一生,佛种成就牢不可破。故前祖师曰:能生一念净信,即可成佛。且此经为诸佛之母,常为佛所守护。若净信受持者,如来以智慧力,悉知其行菩提因,悉见其得菩提果,故是等净信众生所得福德无量也。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明上信受义。法与非法,系对待名词,如云法是正行,非法则非正行。法相是,则非法相即非。法是善法,则非法即非善法。法是无漏,则非法即是有漏。上云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盖是等了达众生四大假合,本来空无,无有四相之可言。且复了达五阴之法亦如幻非实,法相无有,非法相亦不可得,其心湛然,无所执著,是诸众生二空已明,空病亦去也。不然、若是等众生心对于相,不达假合,即行取著,则是已著我相,著我相则人、众生、寿者相即无不著矣。
  复次,倘是等众生不达万法缘生,取著一种法相,则无论何法皆行取著,即起我、人、众生、寿者见矣。
  复次,若是等众生,以法不可取而取非法,则与取法相一样,是故善法正法,以及真如涅槃之法,亦不应取。对于非善法、非正法以及非真如、非涅槃之法愈不应起心执之也。倘两无所取,而即著此两无,亦是落于边际。取、取著义,即倚靠义,如鸟之倚巢,集止飞翔,均不能出三界九类之内,则无法相所碍而不能用法。昔六祖云:「法法皆通,法法皆备,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念念都成妙慧,如是则能运用一切法矣。由此道理,故常说汝等比丘,当知我所说法,如筏喻者。筏、木栅,昔有人为贼所逐,取木栅渡河,达于彼岸,即便舍筏。喻意初则以法舍人,以空舍有;次则人法两遣,空有双净,方是金刚般若到彼岸也。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上云身相非身相,云何如来于树下证得菩提、常说法度众耶?世尊恐须菩提生此疑,故发问以占之,问云:「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已了悟菩提本人人具足,圆满周遍,离言语相,离文字相,不可著,不可取,不可以名名,不可以凡心计度,尤不可执如来所说菩提即是菩提。故答佛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若谓如来有所说,则听者有所取,有取则言语不断,心行不灭,是虚妄想相,即堕有漏,不得谓之金刚般若妙行矣。故如来所说法,心行灭则不可取,言语断则不可说。
  且诸法实相,非有非无,非有故非法,非无故非非法,既离有离无,云何可说?云何可取?故说者无说无示,而听者无闻无得。其所以一切圣贤有差别者,非所修之无为法不同也,所修虽同而所悟不同,故有四果次第、十地阶级之异,犹如三鸟出网,三兽渡河,而升空涉水各有高下深浅之别也。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明持经功德胜。三千大千世界者,一太阳系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三千大千世界为娑婆世界。七宝者:金、银、琉璃、砗梾、玛瑙、琥珀、珊瑚也。偈者,四字或五字、七字一句,总四句为一偈;梵文又以三十二字为一偈。
  佛言:若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之多而行布施,是财施也。此人所得福德,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盖著相之福德,不过人天有漏之因,其多有限,是福德本无自性,圆满成就,则为无漏,其实乃不可限量也。佛言:若复有人于此经中,自己领受行持任何四句偈等,而复为他人说,是法施也。以法施众,拔众生苦,令得涅槃乐,其福胜彼财施无福德性之福德。何以故?盖十方三世诸佛及无上正等正觉妙法,皆从此经出。
  此经章句微妙,其言说文字所诠真如妙理,包括教、理、行、果无余,不特自己领受行持四句偈,可趣极果;即为他人说,他人亦能领受行持,由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证得根本智、后得智而迳趣极果也。故此经为诸佛之母,诸佛之所自生,菩提之所自显,其法绝对无上,其受持所得之福德,所以胜彼也。但此绝对无上之法,无能所,绝对待,总不可说不可取。要知如来是假名,本无能说之人,佛法亦假法,复无所说之法,以言遣言,权名之为佛、法也。

    一相无相分第九

  诸法一相,随缘生起,不可取,不可说,故曰一相无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明四果亦得无所得。上云菩提得无所得,云何有四果可得耶?世尊为释此疑而为此问。须陀洹,梵语,即声闻第一果,华言入流、或预流。流、流类义,犹云预入圣人之流类也。斯陀含,梵语,即声闻第二果,华言一往来,犹云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始得漏尽也。阿那含,梵语,即声闻第三果,华言不来,犹云不复来此欲界受生也。阿罗汉,梵语,即声闻第四果,华言有三义:(一)无生,(二)杀贼,(三)应供是也。三昧,华言正定,无诤三昧为正定之最胜,烦恼与定障皆得远离也。离欲者,离五尘之贪欲也。阿兰那者,梵语,华言无喧杂,即优游闲静,不为尘累所拘也。
  问须菩提云:得四果者,各能作我已得果念,究为得果不?须菩提心已了悟,依义酬答,无有疑碍,足见须菩提已无有四果可得之疑矣。故答云:须陀洹若作我得须陀洹果念,则即为未得须陀洹果,盖须陀洹名为预入圣位,而实无能预入圣位之人,亦无所预入色、声、香、味、触、法之法,是名须陀洹也。斯陀含作我得斯陀含果念,则即为未得斯陀含果,盖斯陀含名一往来天上人间,而实无往来天上人间者,亦无天上人间可往来,是名斯陀含也。阿那含作我得阿那含果念,则即为未得阿那含果,盖阿那含名为不来欲界受生,而实无有受生欲界者,亦无欲界可受生,是名阿那含也。阿罗汉作我得阿罗汉道念,则即为未得阿罗汉道,阿罗汉名无生而实无有无生者,亦无有法名为无生。若阿罗汉起我得无生念,则为著我见,著我见即著人、众生、寿者见,能所具在,四相宛然,何得谓之阿罗汉耶?如世尊说我得最胜正定,为人中第一,我即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又如我自己不作我是离欲阿罗汉念,则我即是离欲阿罗汉。我若作我得阿罗汉道念,世尊即不说我是乐寂静行者矣;盖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寂静行。
  总之、诸法如如,行无所行,住无所住,而得亦无所得,即是如来所说佛法非佛法之无上妙法也。倘一起心动念,即落边际范围,不得谓之无住无得之无上妙法矣。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此释成上无说无得义。上云无说无得,云何佛昔在然灯佛所,满二阿僧祇劫修行时,然灯佛与之授记曰:贤劫中当成佛耶?佛恐听众兴疑,故问须菩提以释之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答云:不也,然灯佛尔时所说,与如来尔时所闻,均系语言,无有自性。故然灯佛虽说,而实无所与;而如来得记,亦无有受。无得无不得,乃名得授记,故曰得实无所得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明庄严佛土不可取相。上文既明不可取,与他处所说菩萨庄严净土之行,似有出入,世尊恐众兴疑,故问须菩提以释之。土者,可依住义;净土者,对娑婆世界等五趣众生共同依住之秽土言,秽土是众生有漏不清净之业力所现起。净土有数种名称:(一)凡圣同居净土,由修清净行之众生感得此清净土,而与三乘圣贤共同依住。(二)方便有余净土,二乘所居。(三)实报庄严净土,由无漏智所感得,此土无边相好,无量庄严。(四)法性净土,即以诸法实相为其净土,又名常寂光土。
  世尊问须菩提云: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言:不也,何以故?盖菩萨自行已办,自性净土本来清净,何用庄严?然自行虽已成办,化众当实有其行,众生是菩萨之佛土,化众即为庄严其佛土,其形相虽示现庄严,而亦不宜取著其形相,故菩萨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
  世尊复告须菩提:诸大菩萨云何修庄严佛土行?当知佛土本来无德不备,无累不净,应以如是无所得妙观,无所住妙慧,生起清净心,无取无著无妄分别为是,不应住六尘而生心。六尘为六识所缘境,取著六尘而生六识,有所思惟观察,则心即不清净。应于六根、六尘、六识皆无所住,则生无上金刚般若妙净明心,而佛土庄严矣。
  昔六祖闻五祖说至此处,即叹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可谓言下大悟矣。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此明后身不可取。须弥山王,此云妙高山,高十万由旬,一由旬三十里或四十里,故佛以譬大法王身也。妙高山形势高大,而不自取其高大以为高大,故须菩提云甚大。若自取其大相而住于大见,则虽大有限量,不得谓之大矣。法王身亦然,其身虽大而心不取著,不住人见,不取色身,故曰非身。非身而身,身而非身,故名为大身也。

    无为福德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此明说经功德胜。前持经功德,胜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功德;兹说经功德,胜满无量无数无边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福德。一恒河中沙,多至无数,复如是沙等之恒河中之沙,其多更不可数量,故须菩提言甚多。若善男子、善女人,满尔所恒河沙数之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布施多可知,布施多则得福德必多,故须菩提言得福甚多。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为他人说者,其福德胜于前福德也。何以故?良以七宝布施虽多,至于无数量,而终是有限量,若以此经四句自己受持,则自己见性成佛;为他人说,他人受持,则他人见性成佛,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见性成佛,其福德如虚空不可限量,所以胜于前福德也。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明经胜。天人阿修罗等,即八部众。(一)天众,即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空也。(二)龙众,为水属之王。(三)夜叉,飞行空中之鬼神。(四)乾闼婆,华言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唯嗅香而长养故名。(五)阿修罗,华言非天,其福报虽类天而非天德,故名非天。(六)迦楼罗,华言金翅鸟,摄龙为食。(七)紧那罗,华言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非人。(八)摩绚罗迦,华言大蟒神,地龙也。
  塔,具云塔婆,华言方坟,佛舍利所在处。庙,佛形像所在处。第一希有之法,即金刚般若。尊重弟子,如文殊、舍利子等上首弟子。此经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自出,欲尊重佛,当尊重此经,故随处说是经,或说是经中四句偈等,则此处即为一切世间天人及八部众,皆如佛舍利及佛形像所在处之塔庙,而供养恭敬;若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者,此人亦为一切世间天人八部众供养恭敬无疑。当知此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即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是成就第一无上金刚般若之法,即是名为诸佛。若此经任在何处,即为佛在处,即为佛与佛上首之弟子在处也。故此经胜,而持此经之人亦胜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此定经名与受持。前已明经胜,自当尊重受持,但不知此经名与云何奉持,故问世尊云:云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答: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非譬而譬,般若非法而法,假名安立为金刚般若。以是名字奉持,心不可著奉持之人,亦不可著奉持之法,所以者何?金刚般若既是名字,无有自相,不可取,不可说,应众生心方便而说此名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上明假名无实,心行处灭,世尊恐诸菩萨犹落言诠,故问须菩提云:「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答云:真智离言,诸佛同证,纵有所说,亦诸佛为方便众生,如证而说,离诸佛说即无所说,故云:「如来无所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为众生依报,是假非实,而假复是空,亦不可得,了此空假即为中道。故告须菩提云:三千大千世界,本为微尘所积集,今以此等世界碎为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佛恐其著多相,复晓之曰:微尘空寂,无有实相。如来说微尘非微尘,强名之为微尘。微尘既空无所有,微尘所积集之世界,亦当然空无所有,如来说世界非世界,强名为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为佛正报,前既明所依之果报既空,而能依之正报亦无。凡夫不察,以三十二相为佛,执著驰求,失之远矣!故藉问须菩提以释之。问须菩提云: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三十二相为如来化导众生之胜妙功能,若执为实,则是不了诸法实相,随处遍计,永远不得见如来矣。何以故?盖如来所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即是诸法实相,不可思议,不可执取,强名之为三十二相耳。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身命布施分三种:(一)身布施,以肉身施与众生。(二)命布施,以生命施与众生。(三)身、命俱布施,非了达金刚般若,不能行此苦行;若已了达,则自他不二,既无能施者,亦无受施者,更无所施之身命。自己即大地山河草木花叶,大地山河草木花叶即是自己;自己即是法王,大地山河草木花叶亦莫非法王。
  且自己从无始生死以来,所受生命轮回不息,已不知几千万亿恒河沙数矣,此而不施,仍受轮回,更不知有几千万亿恒河沙数之身命沉沦苦海。况身命无常、苦、空、无我,一切不能自主,若贪著不施,业报尽而缘散,亦终不能存在。纵修仙道入无想天,寿同天地,劫尽还受轮回,为牛、为马、为鸟、为鱼、为饿鬼、为地狱,受种种苦报。故佛告须菩提:布施身命之人,甚为难得。今有善男子、善女人舍身命布施,且舍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德本多至算数所不能及,然犹不若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自利利他之福德多也。其受持此经之福德为何如耶?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此明领悟。当时须菩提闻说此金刚般若,深解义蕴旨趣,追痛过去迷而不悟,涕泪横流,不胜悲楚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所说甚深之金刚般若经典,我虽从昔来已得慧眼,了达众生本来是空,但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能了解生清净心,正观明澈实相显现,当知此人已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然此实相者,非离诸相外另有实相,即诸法本来如是之相,悟则显,迷则不显,然亦不可执著,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之为实相也。
  复次,白佛言:我今得闻如是经典,深信了解,领受行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像法之际,圣教衰弊,众生障重,闻是经而能信解受持者,则实为难;若于难能之时而竟能之者,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已通达胜解此经,已了达人、我、众生、寿者四相,所以者何?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如幻非实,即是非相。离此一切非相,即是一切法,即是非即非离而到究竟,即名之为诸佛。诸佛者,即是金刚般若,即是离相一大寂灭海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此段前补明他悟,后明忍辱为般若所摄义。世尊以须菩提泣述经旨毕,随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正无谬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般若妙谛,与其从无始来所修习所禀承者不同,不惊其怪诞,不生怯弱之畏心,亦不怖恶前事错讹。由闻生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当知此人,甚为希有。何以故?六度以般若能赅,般若为第一,故如来说第一波罗蜜。以真谛言,本无有法,何有法执,是以即非第一波罗蜜。但其所以说第一波罗蜜者,随世谛故,假说为第一波罗蜜耳。忍辱、布施及戒、定、精进,本为金刚般若之妙用,若无金刚般若,若盲无导者,不能有此妙用矣。
  即就忍辱波罗蜜言之,具金刚般若,则人法双刺,事相全空,辱本无有,何有于忍,故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依世谛假说,是名忍辱波罗蜜也。何以故?我昔时体为歌利王割截,尔时坦然自忘,本无有我,亦无有所割截之身体,更无有能割截身体之歌利王,是四相已空矣。如其不然,当节节分解时,应生嗔恨心,我当时无嗔恨心,即是具忍辱行相,即是名忍辱波罗蜜矣。又念我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为人损害,我不特无嗔恨心,且发大菩提心对其人曰:我得道当首度汝。是我于尔所世,人、我、众生、寿者四相皆无矣。
  复呼须菩提而告之曰:菩萨应离一切虚妄分别和合连续之相,而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依住六尘而生差别心,但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所住,则是住颠倒,即非住般若矣。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此承上忍辱,明布施无住义。其所以无住行施者,以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也。且必无所住而行施,方能利益众生。有所住而行施,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众也。然既言行施利众,即有人法之相矣。人法非实,虽行实无所行,故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也。虽利众生实无众生可利,故如来说一切众生,亦非众生也。
  世尊恐众起疑,不如佛说修行,而执言说相,故复告之曰:如来所说之语,是真语者,是证得般若真智流出也;是实语者,是妙智观察诸法如幻非实,如理而说也;是如语者,是如十方三世诸佛所同说也;非故意欺诳众生而为诳语者;非为种种不同之异语者。虽间有诸说差别,为成一道实无有异也。况佛所证得之无上菩提,无实无虚。无实者,不可执以为实,若执以为实,则是有住,是常见,即非菩提也。无虚者,不可执以为虚,若执以为虚,则是有住,是断见,亦非菩提也。
  且无住与住,得失悬殊,若菩萨行施而住于法,如人入暗处,虽有目而无所见。若菩萨行施不住于法,如人有目有见,日光明照,无论若干种种之色,无不见也,其益为何如耶!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上已明无住修行之益,此明菩萨欲得益,必须持经。故告须菩提云:当后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领受其义,如义行持,读诵通利,则是人已了此金刚般若。如来以真智力,悉知是人行菩提因,以佛眼力,悉见是人得菩提果,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也。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前明持经功德胜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功德,此明胜无量百千万亿劫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功德也。初、中、后日分者,日三时也,一日如是,日日如是,积而成劫,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时间如是永久,福德如是广大,以之比较闻此经典信心不逆所得福德,已远胜于彼,何况复能自己书写、受持、诵读,或为人解说而教之书写、受持、诵读,其福德更若何耶!
  要而言之,是经为经中之王,诸佛之母,一句一偈皆是般若菩提,其所有福德,非心行之所能思想,非言语之所能评议,非如轻重、大小、长短、宽狭之能称量,亦非有边际涯岸之能限量。但此功德,亦非外求,即为自心之所显现,虽思而无可思,虽议而无可议者也。若强加以推度,即为著相。相者,非特长、短、大、小谓之相,义理有、无、虚、实、动、静、语、默无非是相,六书会意,心相为想,故思想亦谓之相。心之所缘,如镜照物,物来当镜,镜中之物显然毕露,物未当镜,镜中自无物影也。故虚而不照,无物不照;照而不虚,其照有限,此经之功德亦复如是。著相有限,不著相则无量无数无边也。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此明此经胜,则持经者亦胜,持经所得之福德亦胜,而此经所在之处亦无不胜也。所以者何?此经如来为发大乘心者说,即为菩萨无上菩提心者说,非为凡夫二乘说。为最上乘之上根智人等于佛智者说,非为外道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以自利,复于不可言说而广为人假立言说以利他,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等同佛慧,对于如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家业,一肩荷担,是即以如来之功德而为其功德矣。
  若乐小法者,如声闻、缘觉,贪著有余涅槃之乐,不能回小向大,自是法见犹存,对于此经,当然不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又若著我、人、众生、寿者见之外道、凡夫,善根虽有,或贪求世间富贵寿考,或希求利养安乐,或欲刺灭现在一切烦恼求一忍定,或以身体为患而欲舍身成空,或以心念为患而修无想定,或欲求神仙而生天上,或有稍明佛法而希冀来生得一善果,如是等人,皆不能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解说者也。若能持此经者,即是荷担佛法者。经胜,故持经之人亦胜也,而经之所在处亦然。在在处处,若有是经,一切世间天人及八部众,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作礼围绕以表示恭敬,皆以诸华诸香布散其处以为供养。此经在处则处胜也,此经之重为何如耶!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持经消罪。障有三种:(一)烦恼障,即贪嗔痴慢疑等。(二)业障,心不自在颠倒妄动。(三)报障,如鸟报,止能飞空,不能游水;鱼报,止能游水,不能飞空;人报,自有人的范围,不能飞空亦不能游水。障如垢秽然,能净即金刚般若,所净即垢秽。又业障如霜露,此经如慧日,慧日一照霜露消灭。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应为人尊重,今反为人轻贱,则是人先世罪业,本应堕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以今世既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即行消灭,当得无上正等正觉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明持经功德,胜如来先世供佛功德。世尊云: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之佛,其数达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之多,我皆供养奉事,无有空值不奉事者,以福德言,当然是多。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此经,所得功德,与我供养诸佛功德比较,我之功德百千万亿分不及彼之一,乃至不及彼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分之一。何以故?供佛是有为有得之功德,不能速得菩提;远不如持经自利利他之功德,是无为无所得之功德,能速得无上菩提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明持经功德无量,前已五次比较,尚未具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无量无数之功德,本言语难以形容。我若详细形容,完全说出,有人听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所以不具说也。其所以狐疑不信者,以不了此经义故;若了知此经义不可思不可议,则持经所得之果报,当然不可思不可议也,有何狐疑之有哉!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须菩提重问,总结以前。问云: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发菩提心以及住心降心?佛告之曰:应当生灭度一切众生心,灭度一切众生已,当知所度之众生皆自性自度,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若谓我能度众生,则著我见;有众生可度,则著众生见;有我见、众生见,即有人见、寿者见,则非菩萨矣。所以者何?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若有法发菩提心者,则有能度、所度;有我、人、众生、寿者四见。今既无法发菩提心者,自无能度所度,及我人众生寿者四见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此明既无发心之因,亦无授记之果,所以究竟无我之义也。统观佛法,不外教、理、行、果四事:能明即教,所明即理,明理修行,由修行实际之所证即果。自行以之,化他以之,故六度万行,无一非教、理、行、果之妙用也。然丝毫不可取不可说,若有所取有所说,则非金刚般若,非诸法实相,不得谓之佛,亦不得谓之菩萨也。
  故世尊问须菩提云: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须菩提答云:不也。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来实无有法得菩提,若有法如来得菩提,则心有著有见,不得谓之如来。然灯佛亦不得与我授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菩提,则无我见,亦无菩提见,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云:来世当作佛,号释迦牟尼也。
  然则佛之所得,岂不同于龟毛、兔角乎?曰:不也。何以故?盖如来者,诸法如如不动义,平等无差别义,不落二边,中亦不住,行无可行,得亦无得,故名如来也。若有人言如来得菩提,则是人法我见,实有能得之佛与所得之菩提也。所以者何?得而非得,不可言实;非得而得,不可言虚;故曰如来所得菩提,无实无虚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上已明诸法如故,名为如来,故一切法如,即是如来,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然所言一切法者,非一切颠倒之法也,即一切法如,故名一切法也。世尊云:譬如人身长大,人身无实无虚,法身非有非无也。须菩提即云:如来说人身长大,遍一切处,具一切功德者,为众生叹美其为大,非如来身有大小、遍与不遍也。且非有大身实相可著,故云即为非大身,是为遍一切处之大身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上已明无法发菩提心之佛,此明亦无法名为菩萨。故世尊云:不特佛法如是无有,菩萨法亦如是无有。菩萨若作是言:我当度众生,则是有见,是不名菩萨。何以故?盖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故佛说一切法无人、我、众生、寿者。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盖庄严不可取不可说,佛土亦不可取不可说,而如来所以说庄严佛土者,无有庄严之相,亦无有佛土之相,故云即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也。若菩萨了悟无人、无我,了悟无法、无非法,如如不动,湛然常寂,则名真是菩萨,等于佛慧矣。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此分以后说果。金刚般若本包括教、理、行、果,前五分明理,第六分后明事即行,经典即教,而教所明即理、行,第十七分由教、理、行无我,总结菩萨至佛。自行教、理、行、果已周,而化他之因果亦同,浑物一体,同观无别,故此分名为一体同观也。
  前屡明无得无见,非无眼故不见,故问须菩提云:如来有五眼不?须菩提答云:如来有五眼。如来有五眼尚不见诸法,况凡夫二乘不具五眼而言见有菩提可得耶?
  肉眼者,凡夫眼,范围最小,以纸障之,即不能见。天眼者,生天者有之,禅定亦能得,能远视,能透碍。慧眼者,声闻、缘觉乘有之,观众生皆是空,皆是四大五阴假合,如镜花水月,须菩提已有此种智慧为其生命。法眼者,菩萨所具之眼也,不惟了达人我众生是空,亦了达诸法缘生无有自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运用无碍。佛眼者,即佛具之眼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通达一切众生世出世间法,此种妙智,五眼皆具;菩萨得四眼;五通罗汉虽具三眼,而不能刹那齐观三境。二乘通而有碍,凡夫碍而不通,佛于刹那中同时可见人、天、罗汉、菩萨所见境界,究竟清净,圆满法界,无障无碍,无欠无余,即是此眼所见诸法相用。然究其实,定体定相定用,皆不可得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明眼所观境。世尊云: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之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之佛世界,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云:不但尔所佛世界甚多之国土,如来悉见悉知,即尔所佛世界国土中之众生若干种心,人之所难知者,如来亦悉知。何以故?盖他心通也。他心通,能了知众生种种之心。以心无二心,此无二之心,皆是一切世界所有一切众生之心。且如来所知诸众生心唯在颠倒中行,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也。所以者何?心含空间,无影无迹,不可言有,亦不可言无。就时间区别看来,亦是假立:过去心已过去,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住,则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未来,则未来心亦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之心均不可得,是假立而非实有,明甚。诸众生不察,以无为有,种种颠倒,所以一切心皆是非心,是名为心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明福德无实,得与不得平等。故问须菩提云: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而不住施者,受者,财物三相,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答云:此人得福甚多。世尊复告须菩提云:若福德有实,则是有所得之福德,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则是无所得之福德,故如来所以说得福德多也。此无所得之福德,不从有得生,亦不从无得生,得无得平等,故是无所得也,故是得福德多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色身」者,即有色可见之身,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此身云报身,由报得来者也。「诸相」者,谓化身,有百千万亿之形相,变化不测者也。此身又名应身,以神通妙用,随应众生显现而施行教化者也。「具足」者,谓尽形相之优美也。此段明报身、化身与法身不即不离。
  世尊问须菩提云:佛之法身,可以形相优美之色身见不?须菩提答云:不也,如来法身,不应以形相优美之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形相优美之色身,虽不离法身,然亦非即法身,故色身非即具足色身,色身非即法身,故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又问:如来法身,可以形相优美之种种变化身见不?须菩提云:不也,如来法身,不应以形相优美之种种变化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形相优美之种种化身,虽不离法身,然亦非即法身,化身不离法身,故化身非即具足化身,化身非即法身,故化身是名化身具足也。由是可知报身、化身、法身,非一非异,亦一亦异,相而无相,无相而相之妙矣。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色身与法身之关系既如上述,云何如来有所说法耶?故告须菩提云:汝勿谓如来法身有所说法,若有人云如来法身有所说法,则是起心动念,有所取著,妄想分别,即为谤毁如来,不能了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诸法如义,虽说法实无法可说,假名之为说法也。须菩提以了达生空之智慧为命,故云慧命须菩提。启白佛言:此虽说无所说之法如是,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众生与佛无二无别,故云彼非众生;只因未具足了悟,所以非不众生也。故三界九地之众生,莫不具金刚般若无上妙慧之种子,所以如来说非众生;因金刚般若妙慧种子尚未显现,所以如来说名为众生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以身口意三业教化众生,前途行乞食,是游行教化,即身教化也;入定说法,即口教化也;令众生依说修行,得无上菩提,是意教化也。深恐大众执著,虚妄分别,不能了达诸法实相,故重重破遣。前云相好非即法身,破执身业也;云如来实无所说,破执语业也;兹云得无所得,破执意业也。须菩提虽了达如来即诸法如来,即无上菩提,固得无所得,而心中犹不能十分释然,故启白佛言: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即是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若我有一毫之得,则即是不得,不名无上菩提。以毕竟无得,乃是得无上菩提,是名为无上菩提也。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分紧承上分,复告须菩提云:此得无所得之法,平等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有高下之殊,是名无上正等正觉,是即金刚般若波罗蜜也。以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修行六度万行之善法,即得此无上正等正觉。所言善法者,无有自体可得,亦不可执以为实,故曰非善法;但如法而名,故名为善法也。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上明修善法得菩提,当知金刚般若外无善法,修善法即是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故世尊告须菩提云: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相等高大之七宝积聚,有人持用布施,其所得福德固属甚多,较之受持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或为他人说,所得之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一,其持经福德之多为何如耶!盖七宝布施是财施,是修福;持经自利利他是法施,是福慧双修,所以此持经之福德,胜于彼七宝布施之福德也。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明如来化度众生,虽化而无所化义。谓须菩提云: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何以故?前言佛与众生无有高下之殊,焉有众生为如来度?若有众生为如来度,则众生亦可度如来,如此虚妄分别,则有众生见、如来见,如来亦有我人众生寿者四见,自度不能,何能度他?故佛无有众生见也。若无有众生见,当然无有我见,我见既无,云何佛自称有我耶?如来说有我者,随世俗说耳,实无有我可说也。既无我可说,云何世俗中有我来去生死等事耶?盖世俗凡夫,于无我中以为有我也。所云凡夫者亦属假名,无别有凡夫性,因迷金刚般若即凡夫,故如来说为凡夫。悟金刚般若即圣,故如来说即非凡夫。即此未悟之时,故名为凡夫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此承前第二十分明三十二相非即法身义。问须菩提云: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犹是乍迷乍悟,故启白佛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相好观如来。世尊当即呵斥云:若以相好即如来法身,转轮圣王亦具三十二相,即是如来。须菩提猛然大悟,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说意,法身虽不离色身,亦不应以色身即为如来法身也。尔时世尊重以偈言显示:若以色相为如来法身,则转轮圣王亦是如来;若以声音为如来法身,则迦陵频伽鸟亦是如来;是人未得金刚般若而行邪道,永远不能得见如来法身也。若已得金刚般若,不即色相、声音可见如来,不离色相、声音亦可见如来,非色、非声可见如来,乃至非非色、非非声亦无不可见如来也。金刚般若之妙用为如何耶!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明不落断灭义。三十二相本为佛果,不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法身,非无福德之因果也。故告须菩提云:汝若起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之心念,则心念落于偏、落于断,即不合正道。汝当莫起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之心念,则心念即不落于偏断,合于正道矣。何以故?须菩提!汝若起此念,发菩提心者即是狂慧,拨无因果,则是说诸法断灭矣。古来圣贤,从初发菩提心以至佛果,于法皆不说常,故不住常见;亦不说断,故不住断见,所以谓之无上正等正觉也。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明证法无我菩萨之功德,胜以七宝布施之菩萨所得之功德。菩萨已证人无我,尚未证法无我,若有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所得之功德,与知一切法无我,得了解任持不忘而成于忍之菩萨所得之功德比较,则此菩萨功德胜前菩萨功德。何以故?以此菩萨不受所得之福德,所以胜前菩萨有所得之福德也。须菩提尚未了悟,故启白佛言:菩萨所作福德,云何不受福德耶?世尊告之曰:菩萨以无受福德心,故不贪著福德,是故不说受福德也。以既无受心,又无贪心,了解一切法无我,正智如如,契理亦如如,无上般若等同佛境,故福德量如虚空,利益众生无有穷尽,所以称叹其功德胜前菩萨功德也。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上已明不受福德,云何如来福慧圆满坐菩提座趣于涅槃耶?世尊为释此疑,故曰:来去坐卧等威仪事,如来虽不离此威仪,而亦非即此威仪,若有人执此威仪即是如来,则即以利益众生之化身执为实,不解如来所说法身义。何以故?如来说法身者,本来常住,无所出现而来,亦无所入灭而去,为方便众生计,住于世间若坐若卧而行教化,故名如来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世界本为微尘所合,转言之,即微尘集合而成世界。世界虽难实行碎而分析,然由理想假设,可一一分析至于极微,邻于虚空,不可再分,若再分之即为虚空,是微尘是空非实。微尘既即是空非实,由微尘所合成之世界,亦是空非实。微尘空,世界空,一世界与众微尘何异?故曰:世界微尘,不可言一,亦不可言异,不可言一,亦不可言多也。以世界喻法身,可谓之一真法界,而十方诸佛法身,不可言诸法界、诸法身。何以故?法界法身,不可言一,亦不可言多,如光光互照,光光互摄,一多不异,一多不碍也。
  世尊问须菩提云: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云:甚多。但微尘虽多,空无自性,乃假说微尘众,若此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实空无所有,故云非微尘众,是假名微尘众。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亦然,世界亦空无所有,故云非世界,是假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即是微尘众合为一世界相,佛所说一合相者,亦属假名,谓微尘众合成一世界,碎而分析,世界相本无所有,而微尘相亦不可得,故云即非一合相,是假名一合相也。世尊以须菩提已了达世界微尘,空无所有,一多不异,犹恐其著合相,故告之曰: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不可说者,不可说一,亦不可说异,不可说合,亦不可说不合也。如法身周遍法界,具足圆融,亦不可说一多、合不合也。凡夫之人不了此义,以世界为实,而起一多合与不合等种种虚妄分别,贪著不舍,造种种业,流浪生死而不自觉,良可悲矣。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明生知见亦是贪著。凡夫之人,所以贪著其事者,以其有我见故也。有我见,即有人众生寿者等见。若四见既无,则无有能贪之主体,更何有所贪之事物?况外界之事物,皆自心之所显现,本空无所有,虽贪著亦如镜花水月也。故新发意菩萨发菩提心,我见既无,法见亦不当有也。虽然,佛何以说众生有我见耶?佛说众生著于我见,似乎有我见矣,世尊为释此疑,故问须菩提以释之云:有人言,佛说我、人、众生、寿者等见,此人了解我所说义不?须菩提答云:是人不了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人、众生、寿者见,明我、人、众生、寿者见是空,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是假名为我、人、众生、寿者见;非因说我、人、众生、寿者见,便定有我、人、众生、寿者见也。世尊以须菩提以明我本来毕竟不可得,恐不了于法亦本来不可得义,故告之曰:发菩提心者,于六根、六尘、六识之一切法,当了达本来空无所有,本来如镜花、水月,毕竟不可得。如是知见信解已,不生丝毫法相,即是证得无上菩提。所言法相者,亦如我义,我既非有,而法亦不可得;故云即非法相,是假名法相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明应化如幻不可执取,其福德最胜。世尊告须菩提云:若有人满无量无数世界之七宝持用布施,其所得福德本来甚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于此经或四句偈等,自己受持读诵,复为人说而不说、不说而说,其福胜于彼满无量无数世界七宝布施之福也。
  云何说而不说、不说而说?不取能说之相,亦不取听说之相,更不取所说之相。当如法性而说,不生心动念,如彼真如湛然不动也。无为之法固应如是,不若有为之法反是也。何以故?有为之法如梦然,梦时觉有,醒时则无也。如幻师为幻事然,幻现种种事物,而实无有种种事物也。如水中所起水泡然,阳光映照有如摩尼,心生贪著,而实非摩尼也。如阴影然,物在影在,物无影无,物既是空非有,影亦是假非真也。如雾露然,空中清净,则雾涌腾,不久消灭,即非常有也。如电然,突现突灭,突此突彼,非常非遍也。有为法既如此六事,行深般若者,应当作如是观察,不可有所执取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明流通。佛说是经毕,长老须菩提及诸男僧之比丘,女僧之比丘尼,在家修行之男子优婆塞,在家修行之女子优婆夷,以及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身心畅然,皆大欢喜,发生正解净信,承奉行持,趣证佛果;且为流通不息,俾所有一切众生,亦皆得证佛果也。经文讲竟,敬为偈曰:住心降心,人法无我,是名般若,大乘因果。
实用查询:
〖IP地址〗〖万 年 历〗〖在线地图〗〖天气预报〗〖查身份证〗〖列车时刻〗〖福利彩票〗〖车牌查询〗〖周公解梦〗〖电视节目〗〖时间校对〗
常用软件:
〖腾讯QQ〗〖下载工具〗〖系统工具〗〖应用软件〗〖图形图像〗〖媒体播放〗〖行业软件〗〖游戏软件〗〖编程开发〗〖杀毒安全〗〖霏凡软件〗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佛教万年历 | 投稿邮箱

Copyright 2009 空相寺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熊耳山 邮编:472123 电话:0398-3788852 (客堂) 信箱:kongxiangsi@126.com damo2000@126.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豫(2023)0000035